老钱语录

家长篇✓ 最折腾孩子的,大部分还是家长。✓ 往往是因为我们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就想着去掌控孩子的。✓ 凭什么让孩子为我们活着啊?✓ 别人说什么管不了,最怕的是家长自己觉得孩子学习不好就低人一头,这才是孩子最在乎的。✓ 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其实根本就不是失败,只是不够成功而已)。✓ 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亮点,最后孩子就真的没有亮点了。✓ 要面子,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就无法认同自己。这一点,我们下一代比我们洒脱的多。✓ 自己的娃都不心疼,难道还等着别人来疼啊……✓ 因为现在的家长除了关心分数,有几个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内心。他们想什么?怕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 家庭本应是避风港,现在成了风暴眼。✓ 家长保持理智就行,不纠结,也别盲从。✓ 我是比较认同文中关于大脑发育的观点的,至于怎么解决,那就要家长自己把握了,这个不能指望现有教育体制,毕竟学校只管孩子几年,孩子毕业了,学校任务就完成了,但对于家长来说,要考虑的是孩子一辈子的事。✓ 孩子的问题是事实,孩子听不进唠叨也是事实,父母都不能面对事实做出改变,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呢?✓ 你想的再好,是你的,孩子想的再差,是他自己的,关键是,你为他想多了,他自己就不想了,这才要命。✓ 不是不管,是多支持,少干涉✓ 你觉得阅读重要,就总会找到时间阅读,你觉得分数重要,就觉得所有时间都应该用来刷题。✓ 喜欢吃肉,就要我吞下一头猪,以后我看见肉就会吐的。✓ 喜欢看书,就让他多读点书,孩子妈妈为他列出了长长的书单;这么下去,孩子会厌倦看书的。✓ 父母过早把这些不纯净的东西灌输给了孩子,污染了他们的世界。考试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但大家转而更关心排名,学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排第几名。✓ 学校可以短视,甚至急功近利,但我们不能。✓ 对于全局,孩子看不见也管不了,学校看得见但管不了,只有家长看得见也管得了。✓ 以前是师徒制,一个老师教授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几乎是终生制,老师的权力不亚于父母,所以学生身上有老师的烙印。现在的教育就像流水线生产,老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要弱的多,孩子身上更多的是父母的影子。✓ 好老师可遇不可求,遇到就好好珍惜,遇不到就自己慢慢摸索。✓ 老师有这个想法做好,那是孩子的幸运,万一老师没有,也只能想办法弥补,和老师硬杠,孩子夹在中间很难受的。✓ 老师再好,也就是个引路人,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动力往前走,不是不要分数,而是不能为了分数消磨掉孩子的学习动力。✓ 老师也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学校做的不足的地方,家长想法补上就行。✓ 孩子学习是有压力的,所以前进也需要动力。负能量是阻力,正能量才是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得到的正反馈越多,正能量就越多,动力就越足。初二,是孩子各项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家长稍不注意,负面情绪,负能量就会笼罩整个家庭。✓ 亲子关系是纽带,是父母和孩子的唯一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大,教育的成果才能更好。✓ 而且,亲子关系不是以父母的感受为准的,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准。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有些时候,孩子的感受却未必如此。✓ 所以教育归教育,不要把情感和规则混在一起。✓ 比如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就是典型的把情感和规则混在一起。✓ 这样既伤害了情感,也混淆了规则。✓ 家长安排的再好,都是假象,孩子自己懂得统筹,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 大部分家长不愿意把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孩子,理由就是他们不会安排。✓ 如果因为学习而总是被父母唠叨,被安排,孩子就会滋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 ✓ 教育孩子本来就是家长的职责,立不立法都一样。不去做或做不好,现实的惩罚,远比法律严厉得多。✓ 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强行矫正,其实是在干扰他们正常成长。✓ 只要始终记得,我们的目标是放,而不是抓,就像教孩子走路,不放手,永远学不会。✓ 关心人、有共情,未必需要特别去调教,家长能真心接纳成绩不佳的孩子,本身就是关心和共情最好的榜样。正能量的浇灌,就会结出正能量的果子。✓ 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是在小时候埋下种子,长大了才会发芽。不要抱怨孩子各种先天不足,先想想,当初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播过种。✓ 家长往往喜欢用上帝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问题。相比孩子,我们确实有经验,但是我们的经验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一次次试错得来的。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们怎么会有经验。经验不是知识,是无法传授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经验本身也是有保质期的,用我们的老经验处理孩子的新问题,未必就是对的。✓ 有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管得越严的,孩子考得越远,而且他们选择学校的第一原则就是距离,就是想逃离父母的控制。✓ 就像唠叨,你觉得是为孩子好,可他不领情,所以你以为是存入,他认为是支出。✓ 愿意唠叨你的,基本都是为你好,可有几个人能接受别人对你唠叨的。方法篇✓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懂,只是控制不住,这时候讲道理是没用的,道理他都知道,你需要帮他找到自我控制的方法。✓ 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发育过程,克服自身的本能反应,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 小孩子哪有什么突破阶级的概念,得想法找到他们的兴奋点。✓ 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孩子才会爱上学习。✓ 强化好的,就是弱化坏的。✓ 错在哪里别去强调。直接告诉他对的就行。✓ 特别是学习,靠纠正负面,很难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最多是不敢不学,或者不好意思不学。✓ 一直抓着孩子的弱项不放,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一定要发挥孩子的特长,等孩子自信心建立起来了,再去逐步挑战弱项。✓ 时间总是不够的,也总是有的,就看取舍。✓ 从孩子懂事起,就可以让他们参与时间安排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提是别人砍柴的时候你得去磨刀,而且要懂得怎么磨。磨刀的技术含量比起砍柴来,只多不少。教育是个技术活,别把它干成了体力活。✓ 我倒是觉得碎片化的学习对孩子也很重要,碎片化的学习就像广播种子,找到合适的土壤环境,然后再生根发芽,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现在孩子太早进入系统化了,错失了选择的机会,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下苦苦挣扎。✓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作业,腾出整块的时间玩,如果看到孩子空了就加作业,那孩子就宁可慢慢磨了。✓ 重点是找出慢的原因,而且是和孩子一起找,找出的原因必须他认可和接受。✓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等于是给机会他们学习自我管理。✓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反而能刺激他们提高作业效率。✓ 孩子本性都是向上的,很多时候是我们胡乱插手,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提高作业速度,就有更多时间玩,才有加速的动力。✓ 那至少作业速度提高了,至于玩什么,怎么引导,是另一回事了。✓ 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所以我宁可孩子学习暂时落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焦虑去破坏她对学习的感受。✓ 这不是逼就能解决的。越逼越紧张,可能更慢。✓ 发现前两天学了时间管理后大家都热血高涨。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提高工作效率以后,得到的只是更多的工作,那么谁还愿意提高效率吗?✓ 反正做完了也没得玩,那为什么要急着做完?✓ 如果小学就全力以赴的学习,到了初中,课程数量,难度一下子都增加了,可时间没增加,下滑是必然的。✓ 既有分数又有动力的方法多的是,但需要家长动脑筋去找出来。✓ 我自己总结下来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去自己试错,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孩子自己做出的取舍,她感受的主要是取,是获得,你帮她做取舍,她感受到的主要是舍,是失去。所以不管什么结果,在她看来,你帮选的就一定是错的,只有她自己选的,才是对的。✓ 有时我们就是喜欢强扭,和孩子对着干,等到把孩子的积极性都扭没了,然后说,你看,我不扶着他能行吗?一放手他就往下出溜。✓ 教育,得学会牵牛,别老是顶牛,顶牛的结果就是大家头疼。✓ 牵牛和顶牛的区别,主要在于站位,牵牛是同向而行,顶牛时对立。✓ 顶牛时,立场对立,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见的你看不见,自然无法有效沟通,只能你死我活。✓ 靠批评,恐吓,是得不到真爱的,你得展示魅力,才能让人喜欢理念篇 ✓ 被管教得越多,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不知不觉就变蠢了。✓ 你得先让孩子有选择的意识,如果孩子认为选择是父母操心的事,那么他们就没动力。✓ 恶言恶语就像抗美援朝,你的好言好语,大概就像现在的特朗普。表面上不同,骨子里还是想压制,想控制,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抗美援朝中国要反击,贸易战中国一样也要打。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态度,只要不改变你的控制欲,孩子一样都会怼你。✓ 教育是要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达成你的理想,而是帮孩子成就他的理想。✓ 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议,其实就是一个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平衡,各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选择也不同。✓ 我自己的想法是,短期利益能够维持生存即可,剩下的去做长线投资,争取更大的利益。当然,对于维持生存的标准也不一样,我觉得中等偏上就行,有人觉得前三才算。✓ 基本的人格是在六岁前培养的,有些东西,到小学再纠正已经晚了。✓ 比如专注力,做事认真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压力的反应,都是在幼时打下的基础,然后上学了才显现出来.✓ 欲望长得很快,很容易,而能力提升起来很慢,很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愚蠢至极。一一 爱因斯坦✓ 木桶理论害死人啊!木桶是死的,人是活的啊,哪块板短,斜过来躲着它不就完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只要懂得扬长避短,那么短板限制的是人的上限而不是下限。非得把长板割了去补短的,最后倒是一般长短了,也泯然众人了。✓ 短板,就先短着呗,先把长的补得更长,让孩子树立信心,敢于追求更大的目标,等她觉得短板限制了自己发展时,再去补好了,那时就是自发的了。总盯着短板,把孩子的信心都盯没了。✓ 确实,今后的趋势就是个人发挥特长,短板应该靠团队弥补。✓ 学习不好,就要学会差异化竞争,别在自己的短板上和人死磕。✓ 为什么应试教育盛行,因为目前中国的社会土壤最适合应试教育野蛮生长。国家一直说的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反对应试教育。考试要选拔的是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应试教育其实就是在作弊。国家一样痛恨高分低能,因为他们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却无法做出相应的贡献。✓ 但这种教育理念社会不认同,至少大部分人不认同。你说德育需要家庭共同参与,他说我为了活着已经竭尽全力,没空管孩子。你说智,他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说体,他说我孩子踢球擦破了皮你得赔。你说美,他说这是有钱人的游戏。你说劳,他就跳了,老子辛苦搬砖就是为了儿子不再搬砖,可你居然还敢让他搬?✓ 最后,学校发现只有搞应试教育最安全,最省心,最顺应民意。✓ 应试教育,不是政府的初衷,也不是政府决策的结果,它是社会共同的选择,少数服从多数的产物。✓ 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功利思想,功利思想的起因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阶层固化的趋势显现。教育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脱离这些基础谈教育,都是空中楼阁。✓ 要减负,先得搞清楚负是什么?来自哪里?现在的孩子,最大的负担不是作业和补习的实体压力,而是精神压力,整天被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苦不苦是相对的,不能简单的用学习时间去衡量。通宵搓麻将的人从不嫌累,但加班到10点就有大把的人就喊吃不消了,这就是因为动机不同。学习也是一样。 ✓ 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的基本都是自己擅长的。这种人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想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是万能的吧。所以不会做奥数,作文写不好都没问题,找自己能做好的去做不就行了。✓ 学习辛苦是必然的,但不能心苦。✓ 关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我思考的结果是:学习必定是辛苦的,需要持久的动力支持,而最佳的状态,不是持续的输入动力,而是能够自学习中产生动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闭环,才能长久的良性循环下去。我把它叫做学习的生态环境,能够自循环的生态环境,才能长久稳定的运行,外力的干涉,从短期上来说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但从长期来说是对学习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 一般,单纯追逐知识的人不太会觉得累,那些想通过学习换取名利的就比较容易累,这也是动机不同。✓ 享受过程的,结果一般不会差。追求结果的,过程痛苦了,结果还未必好。✓ 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我爱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放手。✓ 快乐和学习不矛盾,快乐童年不代表不学习的童年,而是帮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为什么认为学习就一定是痛苦的。真正学得好的,都是享受学习的。淡定,不是放弃努力,而是不做无谓的纠缠。淡定也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焦虑会让人无法理性的思考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有期望,有焦虑都是人之常情,能否在焦虑下保持理智思考是成败关键。✓ 个人不同的理念造成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学霸的家长说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有人理解成因为不管所以优秀,而另一部分人会理解成因为优秀所以不管。✓ 西方的模式是加速跑,先慢后快。我们是减速跑,先快后慢。✓ 所以我说,任何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的教育方式都不可取。✓ 再差的学生,但从其个体而言,每天的知识还是在增长的,这就有坚持的动力。但是非要横向比,差距越来越大,就容易放弃了。✓ 学习方法,教育方式,越是表层的东西,差异越大,越是核心的部分,相似度就越高。所以要借鉴成功的经验,不能简单的模仿那些表面的形式,要吸收的是内在精华。✓ 顺势而为,这才是教育。✓ 只会读书的就容易出问题,因为没有排解情绪的途径。兴趣广泛的,有很多方法缓解压力。✓ 每次讲到教育现状,都会提到剧场效应,剧场效应确实存在,但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所有人都盯着一个舞台?要挤在一个剧场?成功真的只有一种模式吗?✓ 这就是个漩涡,就看谁能先挣脱出来。✓ 挣扎不如自救。✓ 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是建议而不是决议,如果觉得他们的选择不科学,那么我们应该想法交给他们科学的决策方法,而不是越俎代庖。✓ 我是比较认同文中关于大脑发育的观点的,至于怎么解决,那就要家长自己把握了,这个不能指望现有教育体制,毕竟学校只管孩子几年,孩子毕业了,学校任务就完成了,但对于家长来说,要考虑的是孩子一辈子的事。✓ 不要纠结于谁的想法更合理,这个没意义,每个人价值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只有听自己话的孩子,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所有不自信的根源,是从未被踏实地信任过。✓ 我不反对超前学,但反对父母主导下的超前。✓ 超前学要建立在孩子自己有目标,有兴趣,有能力的基础上,否则学习负荷过重,破坏了学习的感受,损伤了学习兴趣,得不偿失。✓ 幸福是自己过得舒服,而不是别人看得羡慕。✓ 看淡才能定。✓  二三十年前不是教育公平,是分配平均,收入差异不大,所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也差异不大。现在回不去了,谁会把兜里的钱还回去?✓ 亲子关系其实就是个银行账户,你存多少进去,才能取多少出来,透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且,账户以收入方为准,你认为是存入,但孩子认为币种不对,他未必接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层次逐步增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必须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那么,当我们希望孩子有道德,有创造力,有自觉性。。。。。。也就是具备自我实现这个层次的需求时,是不是先要想法满足他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 现在最低两个层次还是有基本保障的,但是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往往被忽视,然后家长就直奔着自我实现去了行为篇✓ 孩子的行为问题,背后必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形成,基本是环境造成的。搞清楚这个道理,就知道怎样的教育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没必要刻意去让孩子考不上高中,该努力的努力。但努力过后,就坦然接受现实。✓ 现在的问题,不是孩子不知道现实,而是太早就现实了,连个做梦的机会都没有了✓ 几乎所有的育儿书都提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没几个人愿意相信。✓ 那可能是夸奖的方式不对,而不是夸奖不对。✓ 夸奖是应该针对行为的,不应该针对天赋。夸奖会强化好的行为,坏的行为的空间就自然压缩了。夸奖天赋,却不能改变天赋。一般人喜欢夸孩子聪明,却不喜欢夸孩子努力,孩子有时就会刻意的通过不努力来显示自己的聪明。✓ 人无完人,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就像总看着别人身体的缺陷,当然让人不快了.✓ 真爱孩子的,首先会为他们考虑而不是让自己满意.✓ 补习也好,应试教育也好,功利主义也好,骨子里就是缺乏安全感带来的焦虑。✓ 自信心是孩子精神世界的骨架,如果无法从外界(特别是父母老师那里)获得认可,他们就会从别的渠道寻找自信。和不如自己的人比,甚至叛逆、霸凌,都是他们寻找自信的方式。我们的总是担心孩子骄傲,自大,总是去打压他们,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往往得不偿失。 ✓ 举个例子,辅导孩子作业,别光盯着错题,不妨先从做对的开始,让孩子总结做题经验,给他机会展示学习的成果,给他成就感,这就是学习的魅力。面对错题,你得拿出一副这题真难,我也不会的样子,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然后和孩子通过平等讨论来解决问题,把最后一击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有种我终于战胜了,我可以的感觉。这样,他才会有兴趣接着去挑战下一题。很多辅导作业的视频里,家长根本不是在辅导,而是在秀优越感,完全不考虑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孩子不懂事的时候要用戒尺,因为你跟他讲道理他不懂,只能用最原始的条件反射。孩子懂事以后最好用关爱,因为他觉得你不爱他,他就懒得理你,又怎么会听你?可是很多人搞反了,小时候说孩子不懂事,什么都不管,等到孩子什么都懂了,再拿着戒尺去纠偏。你想画好一幅画,究竟是在白纸上画好还是在涂满了污渍的纸上画好呢?就是要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去立规矩,等到他们什么都懂了,就只能去感化,否则就要爆发战争,而这场仗,你日渐衰老,他日渐强壮,你又怎么打得赢? ✓ 初二,开始学物理,数学难度也上去了,需要孩子动脑筋,以前考家长逼着,依靠大量重复训练达到优秀的学生,因为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初二开始感受到升学压力,家长孩子都焦虑,焦虑的结果,一种是更加鸡血,一种就开始放弃,所以开始两极分化。✓ 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的控制力急剧下降,鸡娃已经不管用了,如果孩子不能及时的切换到自动挡,就要趴窝了。✓ 都说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差,需要挫折教育。这点没错,但很多人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却错了。如果把孩子比作小树苗,那么让他们经点风雨,扛一些霜雪是必要的,但不能人为的去打击。人是需要得到认可的,父母老师的认可是自信的主要来源。有了自信心才能更好的去面对压力。父母老师通过负面语言去打击孩子,等于是从树根上铲土压到枝叶上去,根基都被挖没了,还怎么提高抗挫折能力。✓ 做作业是学习,看课外书也是学习,这两者,在我看来方向都没问题。怎么平衡就属于细节问题,就留给孩子自己去感悟平衡和取舍。✓ 被逼补课的,认为补习是压力,自愿补课的,认为补课是分担压力的方法。✓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什么理由,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的,首先就是一种失败,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性格、心态都会受到负能量的侵蚀。✓ 为什么有人会放弃?因为从小家长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以前学习的动力就不是来自于对知识的热爱,而是来自于排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现在比较优势没有了,也就学不下去了。其实学习带给人的不应该是竞争,而是知识和能力提升带来的获得感。✓ 作业和考试是有区别的,作业基本是当天教学内容的练习,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指向性强,今天讲什么,就用什么,这就是对工具使用的熟练度的练习,就像学会使用钳子、剪刀,相对简单。考试是综合性的,你得现先选出适用的工具,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钳子或什么样的剪刀,然后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对闲逛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把学过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网络化。✓ 我当时是这么想的,看成绩,所有人都是优秀,没分别,那学校想挑什么样的学生?我想学校真正想要的是到了中学仍能继续保持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到了初中成绩会有个重新洗牌的过程。那么他们在同样的成绩下,他们想要的应该是更有潜力的。潜力怎么看,如果是我,我不会挑那些勤奋努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课内学习上的,我会挑涉猎面广的,爱好发展的好的,因为这些孩子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达到了别人同样的成绩,而且自主能力更强,更有专研精神。所以我就突出孩子怎么坚持爱好,怎么会玩。

作者:飞翔的瑜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7e36c18ce95

來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钱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