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发现我家八岁的女儿特别拖拉,早上晚上都没有任何时间观念,而且做事喜欢磨磨蹭蹭。穿衣服在衣柜翻来翻去 ,时间过去了,衣服没有穿好,而且速度真是越来越慢,有时候看着都着急。
这几天我特别关注了一下她懒散的习惯,越看越着急,可说都没有用,讲道理也只是应了我说,知道了,结果还是慢悠悠的,龟速可以形容那个慢悠悠[糗大了]
回答:
亲爱的,孩子表面行为懒散,晚上不愿睡,早上拖着不愿换衣服,做事情拖拖拉拉,表面看来似乎自律性非常差,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
令人抓狂的现象背后,究竟透露着孩子怎样的内心密码?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外在表现,究竟是孩子个人的性格使然,还是从小在这方面的习惯,家长缺乏对其进行刻意训练和培养?
如果说宝贝正如我们在性格色彩里学到的,天生乐观好动,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也容易被极大分散的红色性格,那么孩子在行为养成的初期,如果不加干预,天生会在专注力方面较差。
而如果她是一个相对佛系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绿色性格,可能外在表现就会更加磨叽散漫,有点类似于小乌龟那样,推一下走一下。
如果是一个黄色性格的孩子,当她没有特别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竞争对手时,无法激发出她心里强烈的成功欲,那么自然不会把关注力投注于学习。而若是相对严谨自律的蓝色性格,基本上这一方面的问题会相对出现的少。
还有一种可能,其实孩子原本来讲,她的自律性并不差,从小也属于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说什么都会很懂事的听进去。但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强势,可能会经常给到她过多的压力,就像一个弹簧,你压的力气越大,她反弹的力度也会越大。
所以前期可能用力太猛,那么现在孩子反倒犹如松懈了的弹簧,多半以你能拿我怎么样,我就是这样的叛逆方式来回应父母。加之进入了8岁,更加在乎老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的第1个真正敏感期阶段,那么孩子更倾向于彰显自我特色,确立自我独立意识的叛逆方式,来回应父母的一再催促。
通常来说8岁的孩子如果前期父母的刻意培养比较少,那么她更多会遵循自己的内心,尤其是面对上学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发自于的心对学习感兴趣,那么她极可能会采用拖沓战术来逃避面对学习的压力,或者是学校里一些让她不太开心的事情。
想想大人上班时那种犹如上坟的心情,跟孩子去上学的心情有无二致呢,但是大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给他通过不断的说教说学习可以让他的未来变得多么多么好,可是没有看到未来长远目标,并且没有尝到,学习更多甜头时,他们的自身驱动力其实是比较差的,那这时可能需要我们家长在中间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所以我的建议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拖沓行为时,不妨跟她找个气氛不错,双方心情都比较好的时刻,比如散步或者一家人其乐融融看电视时,以心平气和并充分的尊重心态来共同探寻之所以不愿意去做或者磨蹭的原因。
究竟是因为不喜欢太累了?不感兴趣?还是能力不足,担心做了也做不好,自尊心受不了?又或者是她对爸爸妈妈平时压迫的一种惯性反抗?再或者是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对学习一没有了特别的兴趣和目标?二对老师有意见,因此也对上学的兴趣大打折扣?三是同学之间对她有一些不太友好的交往经历,她宁可把这些事憋着自己去消化,采用被动面对逃避的姿态消极解决?……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们只有真正交心的和她深入同理,才有可能找到磨蹭的本质原因。
如果不是因为性格,那么一切皆是有解决的方案。如果即使是性格,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引导到既契合她的天性,又能够让事情高效完成的节奏。
那么,家长此时作为领路人的角色就至关重要。
如果你经过观察,也通过说教,这些都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这也正向我们说明了,所有的说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很难心悦诚服的接受,唯有击中了她心底的内在需求,并激发了内在的强烈动能,才会做出真正的改变。
因为原本就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改变,大人都如此,更何况七八岁的孩子。而且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如果不是让他们在内心里真正认同了你的想法,那么他的心不甘情不愿,即使是有改变,那也是短暂而无法坚持长久的。
因此,我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挑个大家彼此情绪平和,氛围较好的时刻,和孩子先好好的谈心。
注意这个过程中,你不要做出任何的评价和判断,你只管先听孩子讲,鼓励她说出所有心底的想法,如果她有点不愿意说,你可以告诉她:
妈妈可以耐心的等待,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果感到孩子欲言又止,话没说完。那么你可以再问问她还有吗?还有吗?……用这样肯定的言辞和鼓励的行动,让她真切的看到,你是想要帮助她,而并不是要用外力来强硬逼迫她做出改变。
第二,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把每件事情都尽量用妥帖的时间日程表来安排,那么你的井井有条也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同时你也可以在做的过程中,经常不经意间用语言来间接的暗示——你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是基于什么点来出发考虑,为什么这样做,……。
当孩子明白了这样安排的各种理由,那么她在自己做事情时也会倾向于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安排事情。
如果此时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比如是容易朝令夕改的大红或者是容易一意孤行,即使是撞破了脑袋,也不愿意悔改的黄色,那么在做计划时就更加要考虑到弹性和目标的坚定性,这也是自我修炼的一个极好时刻。
第三,从陪练到放手,肯定鼓励不是良药。
从陪孩子一起做,到看着她来做,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肯定,最后再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在试错中不断迭代,以期最终掌握事情的节奏,把握个人独立的方向。
就比如孩子早起收拾这件事,妈妈可以跟她在前一天晚上先做好约定,并告诉她之所以这样安排的出发点,让孩子明白你这样做的缘由,例如是为了第2天不迟到?为了准点到学校留下充裕的时间吃早餐?而且妈妈也可以心平气和去好好上班等诸多原因?
接着跟孩子一起在前一天临睡前,就把书包,文具,还有衣服等都做出相应的整理并摆放到约定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保障第2天早上不至于手忙脚乱。
通过这样连续三四天的计划,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按时出门的从容不迫和早点到学校时带来的心情舒畅,以及妈妈对她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赞赏,孩子就会觉得早起这件事赋予了她足够的成就感,那么孩子也会更乐于在后期的行动中坚持执行。
在此的小提示是父母要和学校老师做好充分沟通,就比如孩子这段时间的进步和做出的努力,要尽量让班主任老师给到孩子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因为孩子此时尤其注重来自老师的建议,那么她做起事情来会更有劲头。
第四,一同制定计划日程表,或者说是梦想清单。
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时间的作息表,写清每天要做的具体事项,标明时间段和内容,如果每天到了那个时间能做完,父母首先要给予她超级走心的言语鼓励,切记要具象。
此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多用物质奖励来不断敦促孩子,那样会把她的积极性和物质做出简单的挂钩,反倒失去了做事情的发心和初衷。建议父母选择,比如到年底,如果孩子确定完成了每次的任务,那么可以奖励一次类似于去博物馆或者是国外的旅行,按照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一个大的奖励,强过每一次小打小闹的物质奖励。
总结,要想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要不断在孩子失去信心时给予鼓励,在她做到按照日程时给出积极鼓励,并用符合孩子兴趣的大奖,来强化孩子行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