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最近,看了两篇文章,结合之前的一些学习,进一步梳理对亲密关系的认识。

婚姻中,离婚或不离婚是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独立。这个答案来自美国家庭治疗师卡尔.惠特克的《热锅中的家庭》。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不独立?当两个人把一些进入亲密关系前就已经有,但自己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带入了关系里——原生家庭里产生的问题。亲密关系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意味着,配偶并不是第一次引发你某种情绪的人,但配偶会被你当作该为这种情绪负责的替罪羊。实际情况是,这种情绪是小时候,你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中产生,但又未被处理的情绪,它进入了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或大或小的伤痛,或是引爆点。在亲密关系中,配偶无意的一个行为,制造了儿时引发某种情绪的类似场景,激活了该情绪。紧接着,你婴儿般的全能自恋也启动了,妄想通过改变别人,让自己变得舒服。此时,配偶也有伤痛,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时,配偶也会启动全能自恋,也妄想控制对方。毕竟改变自己太难了,还是紧紧抓住幻想,指责别人来得轻松。当配偶不愿改变时,我们还会放大事件和情绪,让冲突升级。

真相是,如果在某个地方,你没有伤,那么,被人碰一下,你不会感受到疼。这个伤,旁人看不到,所以,他(她)并不是故意要去触碰,要去让你疼,反而是别人无意中的一个行为,帮你发现,原来我这个地方有未被处理的伤痛!这恰好是一个改变的机会。然而,改变自己,意味着自己要去面对伤痛,要去为自己面对伤痛的感受负责。原本,这些感受深埋在潜意识里,可能是原生家庭不被接纳的体验,可能是过去的创伤性事件,可能是以前求而不得的渴望……翻出来,重新面对,太痛了。

如何才愿意去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这涉及到对人和人间关系边界的了解。人和人有四种关系,从远至近分别是:一般关系(陌生人之间)、朋友关系、家人关系和母婴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相应的距离和边界范围,一旦错位和越界,就会引发冲突和不愉快。其中,母婴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共生关系。婴儿一哭闹,不是饿了就是拉了,妈妈需要立刻去照顾婴儿,否则,婴儿无法独自活下去。亲密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一种形式,它不是母婴关系。然而,现实中,在亲密关系里,我们通常都会进入一种母婴共生的状态,都期待对方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相互之间,缺乏距离和边界带来的自由、尊重和接纳。

在母婴关系的共生状态里,婴儿通过自己的哭闹来控制母亲的行动,满足自己的需求。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我们要脱离母婴关系的共生状态,放弃通过情绪来控制别人,学会自己满足自己,培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如果感受是自己的,该负责的人就只有自己。当有情绪时,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我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察觉自己的感受,不无限扩大感受,也不无限缩小距离,就事论事,聚焦当下,分清事实和演绎。

唉!看清相对容易,能做到,却是挺难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