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还是……?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一走进报告厅我就看到第一排座位上摆上了华应龙老师的名签,我当时就懵了,又是激动又是兴奋,没想到时隔一个月又能听到华老师的分享,简直像做梦一样。我又想起了华老师的数学课——“我不是笨小孩”。那一次的相遇,对我的触动很大,如果没有遇到华老师,我都不知道数学课原来这么有意思。也是那节课我有了生平第一次对数学的渴望。

图片发自App

    之后,我关注了华老师的公众号“华应龙化错化人”,从华老师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位谦谦君子,一位博学的师者。在我看来,这位数学老师不“纯粹”,就像华老师讲的“我不只是数学”。我们常常会有一个固化的思维,那就是学科意识。数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都是不同的科目,是不相同的学科。但是,往往越是清晰的界限,越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实,教英语这么多年,在学生和家长眼中我可能是“教英语中画画最好的”、“做手工里英语还不错的”。尤其是当我开始交绘本的时候,我有了对学科的一些思考。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难道我只是教英语吗?

发音、语法、单词……这就是英语学科的内容吗?

难道不是吗?

考试都考这些啊!”

  是啊,考试考这些,课标有要求啊。是吗?

    学文化,启心智,达至善。

图片发自App

      我一点都不觉得英语课就是只是学学英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想法太传统,太单一了。英语教学里有歌曲教学、游戏教学、故事教学等,语言类教学中的四大技能:听、说、读、写,是呈螺旋上升状的。绘本综合了了英语、文学、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体现。从视觉上来说,绘本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颜色、形状、绘画、线条对右脑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观察、审美和想象。也在一点一滴的渗透一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本绘本都有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歌曲,通过歌曲、律动进行了音乐的启蒙。绘本中有大量地道的英语,孩子通过听和读,探索发现其中的寓意,并相互分享,实现了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相互转换。从而实现了两种不同思维之间的对话。同时,通过绘本中简洁明了的句子,孩子能领略到文学艺术的美。绘本的种类很多,有故事类、对话类、phonics类、科普类等,能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一个多彩的世界。同样的,这些缤纷的世界里也包含了历史、地理、西方文化等多种元素。最重要的是通过绘本中一个小小的世界,孩子的脑海中会有一个大大的世界。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我们的视野要更开阔一些,我们的角度要更宽广一些,我们的目标要更长远一些。教材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应试考试的范围是拟定的,但孩子的大脑里却是无限。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狭隘去设定一个孩子大脑的容量。 

    而华老师的课让我看到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课堂,丝毫没有教授的痕迹。说是数学课,却从中看到的是哲学故事,是人生规则,是温暖和感动,是智慧与精神。整个课堂有文化奠基,有物理问题、有科学道理、有审美艺术。他的课是“纯粹”的数学,也不是“纯粹”的数学。

图片发自App

    华老师在课后分享中提到了“我为什么是数学”,他从自己的角度通过具体的教学课例跟大家也分享了自己的数学观,教育观。“化错化人”,一个“化”字,犹如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化错引正,化教育人。同时,华老师也是化生平之“阅”,润学生之心灵。让学生在思考中思考,在不变中变化。

  我想到了前不久学校“移动教室国际营”英国老师的一节课——“意大利面塔”。看似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其实背后也是数学、物理、科学、语言、美术等学科的支撑,锻炼的是孩子语言沟通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美学欣赏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等,也渗透着孩子的情商教育。虽然,这是个STEM课程,但是,我想这与华老师的课也有着相同的教育思想。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不只是……?还是……!

  通过两次分享,发现了华老师的课和这种全学科的STEM都有很多共性:1.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老师永远在鼓励学生思考永远在用微笑肯定孩子的一切可能,那怕是错误的可能。2.无限可能。想要从一节课中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不大可能,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思想和经历。由一个点激起学生的兴起,点燃学生探索的心就足矣。“投石问路”,有无数个“石子儿”,就有无数种方法。,3.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大于结果。4.学习不只在课堂,更是在课下。老师点亮了希望,孩子绽放在人生道路的方方面面。

  不只是……?还是……!


图片发自App

  不只是……?还是……

  还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只是……?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