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100 曾国藩七次科举考试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

历经七次科举考试,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

01丨曾氏家族的愿景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本是一名普通百姓,但是年轻时期买了一匹好马,身着光鲜,整天跑到城里面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一天他正在酒楼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一个老头指着他给自己的孙子说:“你可不要学这个人,这人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家里面没什么钱,但是整天跑到城里面装大爷,这个家迟早要败在他的手里面。”

老头的这番话对曾玉屏的打击还是蛮大的,他本以为他这样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是羡慕的,但没想到背后里却被这样评价。刺激之下,他把这匹马卖了,徒步几十公里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然后开始勤于耕地,每天起早贪黑,建立起了自己的家业,这一年,曾玉屏35岁。

随着家境的殷实,曾文屏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送长子曾麟书(曾国藩父亲)读书,并花了重金聘请好老师讲授,希望曾麟书将来能为曾家争光。

可是曾麟书的确是太笨了,从十几岁开始进入考场,考到了四十岁,历经了十六次考试,结果连个秀才也没有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为三步:秀才、举人和进士。从十几岁考到四十多岁,曾麟书连入门的秀才也始终未能考取。


02丨曾国藩的科举之路

眼看长子考取功名无望,曾玉屏把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曾国藩虚岁5岁起,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八岁读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十四岁就到县衙的礼房报名,开始了科举考试生涯。

从第一次进入科举考试的考场,曾国藩一共考了7次才考中了秀才。这期间他和父亲一起参加考试,一起落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笑话”,尤其是第六次考试。

第六次考试结果公布的时候,曾国藩的父亲终于考中了秀才,曾国藩也上榜了,只不过上的是“负面榜单”。

每次考试结束,主考官会挑选一些文章,作为范文。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曾国藩的文章就被当成了反面素材。主考官说曾国藩的这篇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曾国藩

当时对于负面文章分了6个级别,分别是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四等,文理荒谬者五等,文理不通六等。而曾国藩的文章被评为六等。

这样的结果对于曾国藩来讲无疑于是一场严重的批评,相当于在全省做了通报批评。从考场回到家中,全家都在庆祝曾国藩父亲考中秀才,而曾国藩则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最终找到了2个:

  1. 自己太笨,实际上也证明曾氏家族的遗传基因非常一般,不仅曾国藩、曾麟书考了这么多次才考中,他的叔叔曾骥云一辈子都没考中秀才、他的几个弟弟很早开始读书,结果也没有一个能考中举人;
  2. 自己接受的教育方法也有问题,曾国藩的教育很长时间内都是由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基础虽然打得扎实,但是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找到了问题之后,曾国藩做了以下的调整:

  1. 不再像以前那样用“蛮力”去学习,而是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寻求改变,以往的文章过于拘谨,缺乏大局观,那就从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改变;
  2. 往正确的方向努力,不再像以前那样用“蛮力”去学习;

经过这样的调整后,第七次科举考试,曾国藩终于榜上有名了。中了秀才之后第二年,曾国藩又去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居然一考即中,二十八岁这一年,曾国藩又高中了进士。当时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


03丨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

纵观曾国藩的科举过程,给他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的父亲在教授他学业的过程中,从早到晚,教导不停。记不住,反复教,听不懂,反复讲。走在路上讲,睡在床上讲,一定要他学会了才罢休。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正是这样的的方式,给曾国藩培养出来了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

前七次考秀才经历的挫折多,但是后面考举人和进士,一考即中,也说明了在这之前他的基础打得好。


小结

最后,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1.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2. 笨拙的人受到到的挫折教育多,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3.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你可能感兴趣的:(023/100 曾国藩七次科举考试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