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打锡壶

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打锡壶

张范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名言,套用这句名言,解释一种工艺、一种职业存废的原因,用“业竞天择,用者生存”八个字作答,说恰如其分可能不太谦虚,但起码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在历史长河的淘漉中,在天物竟择的拣选下,很多行当因社会需求的消失被淘汰,被送进博物馆,放进记忆的时光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打锡壶

锡是金、银、铜、铁、锡"五金"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一段较长的岁月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锡制品的,如锡制烧水壶、暖被壶、酒壶、蜡钎等,有需求就有供应,打锡壶的“锡匠”就是锡制品的工艺支撑。其工作模式就是挑着炉子风箱,走村串户,揽活做活。

工艺流程大致有:熔锡、压片、裁剪、塑型、焊接、磨光、装饰等几个步骤。

锡的熔点较低,不过230多度,熔锡在铁锅即可,将锡熔化后灌至事先铺有黄裱纸的平夹板中间,压成预定薄厚的锡片,然后按尺寸裁剪成锡壶构件,经过塑型,再把这些构件焊接起来,通过磨光、装饰等工序,一把成品锡壶就完成了。

我们都把制作锡壶叫“打锡壶”,其实“打”的成分并不多,而耗时最多、技术含量最大的则在“焊”上,焊接不好必然漏水。

后来随着铝制品、搪瓷以及不锈钢的普及,锡制品便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手工艺也走入非遗行列。

2021年8月5日16:01:16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打锡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