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三点思考

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和“相对基础性工作”

近些天再次来到施工现场指导施工,这个小项目拖延了很长时间,大体原因有三:

1、    与设计院对接不彻底,我们万万没想到对方会把高温管道埋地,而对方也没提前告知;

2、    施工开始阶段,检查出梯子平台等未制作,而此时如果我们及时告知公司预制、现场组装也完全来得及,可负责人却说业主不问就不要主动提及此事,到最后让业主自己做;

3、    有几个地方的设计太执拗,总是觉得一些地方操作不方便也无伤大雅,毕竟操作次数很少。

以上三点分别造成:管道走向很难看、业主依据协议坚持让我们自己做好漏掉的配件、业主明确表示操作不方便不允许。

放下所有借口,重新审视,解决以上三点并非难事,只需要更认真的对待设计、对设计质量抱有敬畏感就足以。进一步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想,自己经常跟别人大谈要做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才是王道,而这个项目的不断被打脸,反而是因为一些基本的东西没做好。所以,“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和“相对基础性工作”并不能仅仅用对比的角度看,对实际工作而言,前者是追求,后者是基石,更应该平行的同时认真对待。

二、估算时间

6月13号会议上,业主询问我们23号是否能完成施工,我立即保证没问题。可今天21号,还剩很多未完成,显然23号无法交工。

估算时间出现如此大的偏颇,让人不得不分析下。巧的是,这次出差我带了本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在第3章《管理》中,第一个讨论的问题便是“估算时间”:

A、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致命的错误。

B、    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此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C、    多数人忽略一个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这些观点给自己很大的启示,第一,估算时间是对任务的完成极其重要;第二,在估算所需时间后一定要追加部分余量并及时追踪;第三,分辨任务是熟悉还是陌生的属性,此条特别适用于上边提到的10天时间问题。我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既然施工并非我熟悉的领域,就不能草率的答应10能完成。而实际过程中确实是意外一个接一个:14号施工队伍 被调走一天、16号全天下雨、18号工厂全天计划性停电……

三、预演

这几天的施工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施工组长的运筹帷幄。每天早上开工前,他首先拿着图纸跟我确认管道走向、材质、对接点位置等具体问题,然后拿着盒尺去测量、取材料放到准确位置、把所需施工工具叫人摆好,之后他会拿根记号笔在水泥地上自己再算一遍,最后把工人们叫过来逐一布置任务。整个过程不过10来分钟,却给整天的施工打下一个好基础。

很熟悉的操作,又让人想到《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章第12个标题是“预演”:

A、    写出程序以后,要一遍一遍地阅读代码,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计算机,想象每一行语句执行之后的结果……如此重复若干,再小心翼翼地将程序输入计算机,还要反复审核是否有输入错误,然后才敢运行它。

B、    如果我面临的任务比较复杂,大脑短期记忆容量不够,就只好借助纸和笔,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辅助自己预演每一个步骤。

C、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仔细对比,这个施工组长竟然巧合地在执行“预演”程序:先脑中思考施工步骤和所需材料工具、再用写写画画地方式预演、每天都执行此步骤。原来高手间竟有如此高程度地相似性。

在工地上指导施工其实挺累的,但累中有反思总结,想想也是挺有趣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地上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