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不再爱你?

今天看王朔的《致女儿书》,不知是不是他的感情史,但里面有个情节,现实生活里每一天都在发生。里面人物方言爱上别人,要和妻子离婚,他们有了下面一句对话。

方:分手吧!

妻子(前妻):为什么呀?

方:我不爱你了。

妻子(前妻):可是我认为感情还在的呀,明明有爱的呀!

方: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无论之前追你时多么信誓旦旦,娶你时说出的誓词多么真诚,和你分开时的坚决足够让他们说出上面轻描淡写从不认账的真心话,不少女人为这样的男生找了万般借口,都不能掩盖他确实不爱你的事实。

闺蜜大发说,活了几十年,发现大部分女性更容易守着一个男人到老而男性更容易从现有感情里抽身寻找下一个(以上不针对所有人),下辈子想做个男生,看看这种爱上别人的轻巧和情难自已是什么感觉。

她问我,为什么女性会愿意在一个人身上投注一生,而男人却更喜欢新欢?

我想到一个词,洞穴陷阱。

这里讲一个故事,在原古时期有一个男青年,无名无姓,暂且叫幺,幺在林间长大,每日狩猎为食,有一天遇到即将被野兽吞食的女野人顺,把女野人带回自己的洞穴,自己每日带回兽肉喂养,顺每日在洞穴自已做饭,补衣,并与幺有了孩子,幺担负养家责任,顺在有了自己的家(洞穴)和稳定的供给之后,甘心在这一个洞里度过余生,幺不断在外面遇到新的女野人,占有欲和本能将其带回洞穴,形成大团体。洞穴里是畏惧优胜劣汰残酷竞争的人,洞穴外是主动应对野兽的强壮之人,慢慢形成全体共识,沉淀出供养关系和社会文化。

对女性来说,安全感的需求是基因里的,对男性来说,占有欲和征服欲也是基因里的,身强力壮的男性捕捉更多的猎物,供养更大的家庭,被社会推崇形成循环。

发展至今,人的情感更趋于理性,社会分工、工具进步等客观条件让女性也渐渐走出洞穴,去捕捉猎物谋生,或者更聪明更努力,反而比部分男性捕猎的更多,更富足。但基因里的本能还是希望找一个强壮的猎人和他有个洞穴,生一对儿女,安心的过日子。

这种基因是一种潜意识遗传,来自整个社会或许最近的人父母的潜意识植入,在家守着洞穴等待丈夫归来的母亲,她身体力行还是言语教导都在暗示幸福的生活是需要合作的,父亲带给她的安全感让她依赖并安心守家。

所以谈起你孤身一人,看你洞穴堆满一年的食物,看你比别的女性更加奢华妖艳,依然觉得你可怜的像条狗,因为她不相信你一个人也能拥有不辛苦的人生,外在的投射逐渐变成自己的内心。

一夫一妻制的环境下,逆转人性本能,所以男性更容易出轨、移情别恋或者精神出轨,《找到你》更是将这一矛盾点进一步放大,多种冲突之间的种种左不过人性与本能与潜意识的交织杂糅成就,我们走进文明,意识到这一基因的问题,更多的人觉醒,从而达到更自我独立的美德传承,扭转人本能里的恐惧和罪恶。

说到底,捕猎能力、独立意识、安全感的自我给与,是面对如此幻变爱情、世间的有力武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男性对待感情如此洒脱时,心不再戚戚然,也不再怨恨。

很多模范丈夫不是没有这些本能和自私,而是用更理性更理智更高尚的品质去面对它。

吴尊说,我不希望给女儿树立一个坏的形象,我希望女儿的未来不会有人说,你爸也是这样做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所以去努力经营一个幸福的婚姻与家庭

如果你遇到一个之前很爱你,之后说从来没爱过你的人,认识到他在服从他的本能和潜意识,并没有用更高的品质和更高的人格去捍卫它,无对错选择不同罢了。

但你可以成为更拥有足够坚固的三观,清晰明确的自我成长路线,去遇见更多的同类人。

相逢在更高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为什么不再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