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沉审经断|杨朗

东晋流民武装的兴起。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图片发自App

《世说新语·赏誉》

世目杨朗:“沉审经断。”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乱,杨氏作公方未已。”谢公云:“朗是大才。”

【译文】

世人评论杨朗:“深沉慎重,顺理而决断。”司徒蔡谟说:“如果西晋不乱,杨氏任三公的将会接连不断。”谢安说:“杨朗是大才。”

杨朗共有兄弟六人,名声都很大,东晋舆论界认为他们都有丞相的声望。

杨朗的父亲杨准在西晋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因看到战乱频起、国事无望,就终日纵酒。

《识鉴》第13则记杨朗曾参加王敦的叛乱,晋明帝想杀他,看来也并非做三公的人才。

西晋永嘉之乱造成许多流民逃避离乱。

流民是指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人,出自《管子·四时》。

“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

宋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

“令招农户,令自耕种,流民渐归。”

01 流民、北府兵、门阀政治。

东晋时,流民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

由开始作为一种南北缓冲的力量到成为一种强大的武装,再逐渐变为东晋王朝极为倚重的北府兵,流民的壮大对于东晋政局,乃至于南朝的政治走向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流民武装也对门阀政治的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 流民和流民武装的变化发展是一条认识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首先,东晋流民武装的兴起。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将刚建立起的中央王朝的权威完全颠覆,随后晋室旁系琅琊王司马睿崛起。

根据田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的论述,“王与马共天下”的结构其实早有端倪,即是东海王司马越和王衍的联合,而司马睿与王导的合作则体现了王与马的先后顺序,王在前,马在后。

司马睿得以在江东建立王朝,与王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一种模式,也奠定了东晋一朝的基调,即门阀大族始终凌驾皇权之上,门阀士族的权力往往胜过皇权。

司马睿过江后,曾延揽一些南渡士人作为下属,号称“百六掾”。

这些人多为原来的青、兖、豫、徐诸州士人及东海王司马越的下属,因此司马睿的班底其实是司马越班底的延续。但是,更关键的因素是王导在江南为司马睿游说诸大族,使得当时还寂寂无名的他能够得到江东大族的支持。

而滞留于江淮之间的流民,发展成为流民武装,固然与北方的异族统治势不两立,与司马睿建立的王朝也并不和谐。

这些流民帅大多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在南北之间成为缓冲,虽然暂时使得北方军事力量难以南下,但这种军事力量的存在毕竟是司马睿朝廷所不能容忍的。

如祖逖率部曲过江,司马睿竟“逆用”之为徐州刺史,让他回到江北;苏峻过江之后,也被遣返至江北驻守。

这样的策略虽然不无道理,但由此亦可见司马睿之缺乏雄才远见。

图片发自App

02 一种制衡士族的新力量。

这些流民帅滞留江北既不可能与胡人为伍,则必然会在当地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势力,东晋王朝无力将他们整合到自己的统治集团中来,那么后来的变乱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前文所述,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只是一种形势所迫的产物,王导、王敦权倾一时,因此司马睿任用刘隗、刁协,试图牵制王氏,结果反而激起王敦之乱。

据历阳内史之位的流民帅苏峻借灭王敦之机坐大,咸和二年,苏峻联络豫州刺史祖约攻入建康,“纵兵大掠”,使得“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

从王敦之乱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东晋王朝先天的军事力量不足,一旦大族的领袖起了异心,则王室危矣。

这就为流民武装力量走到历史的前台提供了可能。

在南北对峙时期,既然必须保持一种军事化的体制,那么皇权始终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支撑,一旦皇室虚弱,在政治、军事上无法控制门阀大族,则需要一种新的力量制衡士族。

在东晋时,这种力量就是流民武装。所以,王室对于流民武装的态度和政策必须产生变化,从消极排斥到积极拉拢,再到委以重任。


图片发自App

【评价】

田余庆先生在《北府兵始末》一文中指出,司马睿过江,固然招揽了一些士族作为其“百六掾”的主要人物,但是对于相当数量的流民及一些不昕命于他的流民帅,则猜忌设防,并促其北归心。

参考文献: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章义和.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你可能感兴趣的:(42.3 沉审经断|杨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