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虽然宅在家焦头烂额地写论文,但偶尔也会刷刷社交网络。
好家伙,才几天没看,就都看不懂了:什么同人、饭圈、CP粉之类的,一头雾水。
本着不与广大网民脱节的态度,抽空查了查相关内容,感慨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跟我们八零后这批人大不相同了;且现在本人又进入了“科研圈”,愈发感到时光荏苒,岁月惆怅。
此时我忽然开了个脑洞:假如科学家跟流量明星一样,也有饭圈的话,该会是怎样的光景?
所以暂时将我眼睛闭了起来…
我再一睁眼,发现自己坐在了观众席里,而现场正在录制《余璐有约》。
台上牛顿院士正在接受知名主持人余璐的访谈。
余璐:“牛院士您38岁就评上大不列颠科学院院士,是目前国内最年轻的院士。您有什么秘诀告诉在座的各位‘牛肉饭’们吗?”
还没等牛顿开口,台下就有人大喊起来:“我们不是‘牛肉饭’,我们是‘牛肉粉’!牛院士我们永远爱你!”
接着另一拨人嚷嚷起来:“你丫地再说‘牛肉粉’?会长都定了,都叫‘牛肉饭’,信不信举报你?”
对方不服输:“来啊!来啊!举报啊!伤害吧!谁怂谁孙子!”
余璐见开始录制就出现这种状况,又气又着急,故作镇定道:“大家静一静。我们还是听听牛院士怎么说。”
牛顿:“看见年轻人这么热情,我就讲讲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无论是‘牛肉饭’还是‘牛肉粉’,我希望大家都能和平相处。”
台下观众开始举起了各种应援用品,有大幅照片,有标语,有荧光棒,有横幅,双方又开始喊起来口号,震天动地,感人至深。
我作为“牛肉饭”的成员,也跟着人群起立呼喊起来。
牛顿:“大家心情我理解,谢谢大家。但是作为科学家,我还是希望你们能更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
粉丝们开始安静下来,访谈终于正常开展起来。
余璐:“谢谢牛院士的分享。我还听他们说…”
牛顿:“谁说的?”
余璐:“不知道,就是据说。您和莱布尼兹、胡克、爱因斯坦被称为‘科研四子’,您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牛顿面露不快,但还是应了几句:“爱因斯坦我见过几面聊过几回,感觉他还是蛮厉害的。至于其他人,我就不了解了,不便评论。”
没过多久,台下的观众纷纷掏出手机。我的手机也响了,拿起来一看,佩服现在的媒体工作者效率之高。
原来群里面正在转发一篇名为《震惊!牛顿竟说不了解昔日科研男团兄弟?》,其中内容就是刚才牛顿和余璐的对话,然后再添油加醋地东拉西扯一番写就的一篇公众号文章。
群里立马炸了锅,各种骂声此起彼伏。
会长在群里发话:“很显然,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安替事件!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遇到类似的博文网文不转发不评论,直接举报!”
于是大家在会长的指导下,以手机为武器,以网络为战场,立马同黑粉们斗争了起来…
此时台上还是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访谈:
余璐:“您戴着假发不热吗?”
牛顿:“不热,还蛮舒服的。”
余璐:“真的吗?我不信。”
牛顿:“…”
余璐:“听说您的大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被苹果砸了一下之后才有的灵感,是真的吗?”
牛顿:“也不能这么说。其实那个苹果…”
牛肚还没说完,余璐打断了他:“那个苹果后来吃了吗?”
牛顿:“…我吃它干嘛?”
余璐:“您应该尝尝,毕竟是智慧之果。好了,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牛院士的光临!”
节目录完后,台下的粉丝纷纷上台与牛顿合影,而且大部分还拿着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着牛顿签名。
这之后网络上开始了各种热搜话题:#牛顿与科研四子分裂#、#牛肉饭还是牛肉粉#、#牛顿安替事件#、#牛顿吃没吃苹果#…
从此我除了作为粉丝参与了各种线上线下的周边应援、打榜冲榜、大战黑粉之外,后来竟然发现原来我还是牛顿之前课题组的延期博士生!原来我还是个嫡系粉丝!
这天,我们课题老板做东请了牛顿和全课题组成员到城里最有名的馆子吃饭。
酒过三巡,老板发话了:“很高兴我们课题组出了一位院士!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唉,为师也惭愧啊,眼瞅着‘泰晤士学者’的申报到最后一年了,若是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啰!这一次牛院士要帮帮老师我啊。”
牛顿赶紧握着老板的手说:“老师您放心,今天只要酒喝到位了,什么都好说。来,干一杯!等我回伦敦了我就找找大不列颠科学院的领导说说。”
酒桌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知又酒过了几巡,老板指了指我,道:“半鲜啊,你都已经延期两年了,今年怎么也得毕业找工作了。有什么意向去处了吗?”
我羞红了脸回道:“还…没有…”
老板:“你看看你,一点都不上心。当心成课题组的‘老大难’问题户!不过今天你也真是走运,你大师兄牛院士的实验室今年要招好几个博后,要不你去锻炼锻炼?”
我听到能去牛院士实验室做博后,赶紧端起酒杯,给牛顿敬酒到:“大师兄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人生迷茫时的灯塔,是我们事业航船上的船长,是拉动我们不断前进的火车头!感谢老师、感谢牛院士,我一定干出一番成绩,为课题组争光!”说完,我一口气生吞了那杯酒。
牛顿见状,笑了起来,道:“半鲜啊,我之前听老师说你是老黄牛型的学生,天天只知道闷头做实验写paper。但今天一见,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倒是满嘴顺口溜,大有可为啊!但是大师兄我也好告诉你一点人生的经验,做科研靠拍马屁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能坐冷板凳、能踏踏实实做研究。待会你把简历发我邮箱,博后的事没问题!”
席间再次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之后又陆陆续续地聊了些家长里短、忆苦思甜的事情。
最后一杯喝完后,老板提议道:“来,我们跟牛院士一起合个影!”
大伙儿呼啦站好后,至于老板和牛顿谁站最中间,发生一了番讨论。
老板:“牛院士是我们课题组的骄傲,当站在中间!”
牛顿:“哪里哪里!老师您是老师,是长者,您应当站在中间!”
老板:“哪儿的话!现在牛院士是在下的老师,人才帽子的事还得麻烦你…哈哈!”
几番推辞之后,牛顿站在了中间,拍下了这难忘的时光。
过了几天,粉丝群里又开始活动起来。
会长@了我:“半鲜,你怎么回事,应援的方案还没做好吗?牛院士的学术报告后天就开始了!”
我看到这条消息,当时暴脾气就起来了,心想:“我可是牛院士嫡系粉丝,即将去他老人家实验室深造!你们这群虾兵蟹将芝麻绿豆算什么东西?还什么会长!还敢指挥我干这干那?!”
我当时就把课题组跟牛顿吃饭合影的照片发到了群里。
不多时,滔滔江水般的马屁呼啸而来:
“半鲜可以啊,原来是牛院士课题组的!膜拜”
“半鲜牛肉饭C位!”
“半鲜yjjc,太羡慕了!”
…
会长也发话了:“dbq半鲜,策划的事还是我自己来吧。后天学术报告能不能让我坐前排啊?”
我当然不会给他机会,回了个:“gun”。
再后来,我在粉丝群里面的地位越来越高,几乎就是实际上的会长了。
有一次我在群里发号施令:“你们以后发SCI论文的,一定要引牛院士这几篇最新的文章!把引用搞上去!”
然后底下又是一通彩虹屁:
“认真拜读中!”
“+1”
“一定引用!”
“半鲜最棒!”
“zqsg”
“最爱半鲜,么么”然后一个表情。
我忽然发现被人拍马屁的感觉这么爽,难怪有人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至理名言啊!
我正沉溺其中,忽然惊醒:手机有新消息。
打开一看,老板发来的:“文章的图还没弄完?想不想毕业了?!”
我赶紧擦了擦桌上的口水,看着电脑上乱七八糟的的数据图,像老黄牛一样忙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