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是貫穿在寶黛釵三人之間所有的感情糾葛中的,是他們的愛情乃至婚姻悲劇的根本原因和起始源頭。
那麼,作者曹雪芹在這部書中,在寶黛釵之間設置了這個矛盾衝突,其用意是什麼?有什麼更深層的意義嗎?
我看了二十幾年《紅樓夢》了,時看時新,時時會有一些不同的感悟。
最近,我對“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忽然有了一個嶄新的顛覆性的認識。
我的新觀點就是:
“木石前盟”說的是前世姻緣,是精神世界的,是靈魂深處的愛情,是形而上的。
而“金玉良緣”講的是俗世的婚姻,是現實世界中的符合世俗人情和倫理道德的,是形而下的。
孰對孰錯?
世俗中的人,自然是認可“金玉良緣”,就像當初越劇電影《紅樓夢》放映以後,社會上就有人討論,誰是最適合的婚姻對象?很多人說,薛寶釵才適合做老婆,林黛玉太矯情。
薛寶釵,確實是符合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大眾的認知,是傳統觀念中真正的“賢妻良母”。
而注重精神境界和靈魂自由的,自然會更讚同“木石前盟”。
林黛玉,就是這樣一個在精神領域和賈寶玉有著高度一致,在靈魂世界,和賈寶玉都是來自三生石畔有前緣的舊精魂。
進而,我認為,在寶黛釵三人之間的糾葛,不是三人,而是兩人。就是賈寶玉和釵黛之間。
而黛玉和寶釵,其實就是一個人,是一個人的兩個面。是靈魂與肉體,精神與物質,理想與現實,不同的追求在同一個人身上衝突的文化體現。
這個隱喻,在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看到關於十二釵各人命運的判詞時,作者就給予了非常明確的暗示了。
你看,所有人的判詞都是各有不同,而書中的兩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寶釵,竟然是共有一個判詞。
這正是曹雪芹意圖告訴大家的,黛玉寶釵,就是同一個人。
作者用他那如椽大筆,採用人格分裂的前所未有的手法,塑造了林黛玉和薛寶釵這一而二、二而一的兩個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
接著,再進一步,我又發覺,這黛玉和寶釵兩個人,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符號,是賈寶玉這個形象幻化出來的抽象且又具象的存在。是賈寶玉這個劃時代的文學形象的自身精神與靈魂的分裂鬥爭的產物。
繼續,我認為,賈寶玉,是作者創作出來的一個代言人,不僅是作者的代言人,更是亙古以來人類在追求人生終極意義的迷茫中的一個代言人。
儒家是入世的哲學,
道家是出世的哲學,
佛家是色空的哲學。
那麼,人生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紅樓夢》的第一回,那個“好了歌”,還有甄士隱的那個註解,作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為了詮釋這個答案,作者塑造了賈寶玉這個代言人,再幻化出林黛玉、薛寶釵,以及虛無縹緲的大觀園的眾生相,再設計出互相掣肘、互有衝突和因果的“木石前盟”以及“金玉良緣”來,用世俗世界的世俗生活,一路走來,一步步地導引出作者給我們開出的人生終極意義的答案來。
所以,我說,《紅樓夢》,絕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說。
她既是一部關乎人生的百科全書,更是指引人生道路的航標和燈塔,是一部人生經書!
故而,我說,《紅樓夢》,那是我心中最是第一等的文學作品。是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唯一的塔尖上的桂冠作品。沒有任何一部文學類的作品可以與她並列比肩的,更別說超過她了!
繼續再讀《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