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思-再读《最后的告别》之一

阿图•葛文德的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然而里面信息量之大又令我难以消化,于是就只好一节一节地开始再次的阅读理解吧。

今天开始第一章:一介凡夫

虽然,文章的序言里一再地介绍了葛文德辉煌的旅职经历,他的思想及人文情怀所达到的暂无人及的领域和高度,他依然坚称自已为一介凡夫,让人看到一个科学家踏实,质朴的治学态度,以及谦和,平易的为人作风,不愧为谦谦君子,具有大家风范。

当然,这里的一介凡夫也指世界上的所有人,包括我们自已在内。人类只是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万物中的一种,在人们眼前还有多少未知世界,对我们自己有多大程度的了解?这些都令我们汗颜。只有放下身段,回归本位,尊重自然,才能放下执念,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身心安宁的境界。

人生是条单行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步一步在向死亡迈进,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

但是知识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却让人忘却了这条真理,或者说人们有意对之视而不见。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学医,是为了救死扶伤。为了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呢,以修复生命为莫大的荣耀,以干预自然的老化和垂死为毕生的成就。医生们在竭力施展抱负,追求“精益求精,永不放弃”。

在拯救生命,延续生命的技术上做到极致,就好象佛家超渡人们得到“永生”,即使暂时不能,也要艰难地维持着生命,说不定,某个时刻,某项技木的突破,让人类实现了这个愿望呢。

在生命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医生更乐意获得工作也及其能力的满足感,展示其个人英雄主义,成为大众心里的神。

确实,职业让他们获得了无上的荣耀和尊严,既得到了“名”,也该有“利”。

从总体来讲,我们承认自然界更迭交替的客观规律,面对个体,却又觉得衰老和死亡是医学的失败。

医生是最明了医疗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的人,但是面对病人,医生也不愿直面这样的事实。

更少有医生在这段生命最后的进程中对病人进行心理的纾解和心灵的抚慰,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无关紧要。却得面对来自对自己的能力的质疑和病人最终归去的精神压力。

病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医疗的失败,而是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进程。

现在以葛文德为代表的科学家关注并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得到每位积极的思考:

在临床上,面对无效的治疗,我们还能做出哪些选择?是否还有些更温情的举动能慰籍那些即将远行的孤独灵魂。

另一方面,大众的求生需求与医生所愿提供的帮助又相互推波助澜,紧密契合,天衣无缝。

从遥远的古代社会开始,刚满足了温饱的人们就在“长生不老”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有文字记载的帝王将相,炼丹求仙,莫不体现人们贪婪不懈的愿望和追求。

及至今日,随着医疗技木的进步,又似乎让人看到不老神话的微光。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茫茫然短暂的人生里,到底怎么做才是尊重了生命,享受了生活?

在医生那里,追求生命永续还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在大众的眼里,却是关乎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取舍以及对将要到达的地方的无知和恐惧了。

即使本质上人类并无能力“取”和“舍”。

时至今日,跟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人们的生话质量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人们有理由希望能在人生道路上悠悠然无限漫步下去。

不仅自已,自己的亲人,朋友也永不分离才好。

于是,在自己罹患恶疾之时,或因责任,或回爱心,或因享乐……种种种种理由放不下不愿撒手。

“如果有一线希望,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呢”?

“别放弃我”!

……

或激烈,或哀挽,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言形举止最能调动人们百转干回的情愫,人类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让人联想到了自己在这一时刻无助,益发强化了那个阶段选择的感性因素

在亲人陷入病痛的魔爪中不能自拨时,我们更是很体贴地,“善解人意”全力救治。不愿放开决意要远行的脚步。

其实是我们自己脆弱到无法面对生死别离。

我的老舅并不老,现在也只有六十三,四岁,在他刚刚六十岁准备领退休金的前夕,查出罹患喉癌。

老舅九岁丧父,中年丧妻,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临老又被命运揣上一脚,不说他自已,我们周围的人都觉不忍,人生太无情。

病情一经疹断,要求立即手术,已经安排了日期,老舅的另一个外甥,一名名医要求老舅转到他们医院去接受治疗。

结果该院主治医生和科系主任都不主张手术。

舅舅的几个孩子哭成了泪人,都似懂非懂地意识到不做手术意谓着什么,而且似乎马上那个日子就要来临了。

我们的医生亲戚给我们解释,从他的病情出发,已经到了晚期,手术作用不大,术后恢复却是很难,影响到病人正常的饮食,并且会卧床不能自理,生话质量彻底没有了,还无法预测随时会发生的并发症。

舅舅是个随性的人,他习惯了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考虑到三个孩子都刚刚成家,处于生育哺乳阶段,没有一个能腾出精力照料他。最主要的,他不愿从此躺在病塌上仰人鼻息,即使是自己的儿女。

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选择!

老舅回家几年了,比以前沉默,看起来还是个健康的人,生活全部自理,并且尽力承担爷爷的重任,三岁的大孙女是他一手带大的。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缓和治疗比手术治疗更优的个例。

病人是痛苦的,他承受着旁人无法完全体会,也不可能替代的独特的经历。

作为病人家属也是痛苦的。

虽然内心有无数的牵挂,但是面对病人时我们的不舍和无能为力更是叫人崩溃的事,我们大幅减少了见面的次数,更别说什么开解,关怀之类了。

我们不忍,其实也不会做的那些事,是不是病人或者一个生命迫切需要的呢?

尊重生命,能从容地老去是我们都要面对,都要学习的课程,可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所以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深深地感谢阿图•葛文德医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之思-再读《最后的告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