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红利已消失,追求流量化的结果,只会变成一场烧钱的竞赛,即便获取到流量,也未必能获得用户付费,以及到传递下的品牌裂变。面对这情况,会出现一个问题,流量都到哪里去了?
互联网流量红利从上半场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到现在互联网下半场MTD美团、头条、滴滴等大型头部平台,占据各个生活场景地的方方面面。即便定位下想要再从这些领域做竞争,也未必能找出新契机,因为用户的心理认知已经被近几年来的线上消费习惯,养成了新一波的消费认知。
另一方面,流量增长速度已经趋向饱和,也就是13亿的用户量中,能够上网的都已经上网,要再重新增长流量来开创新市场的时代风口也以过去。这就意味的,在获取新用户的时候,你需要付出高更的广告成本,才能吸引到足够的流量,但这些流量未必是你的精准用户。
从消费升级下的用户认知,到现用户获取成本的升高。新品牌如何突围,从市场中找出新蓝海,这就需要不一样视角下的理论基础来做为支撑。
因为理论基础,会决定商业模式的型态,进而推动整个组织架构的设计,再到营销方式的策略依据。
01「流量思维」到「流量池思维」
流量红利最终成为战场的同时,转换新的理论来支撑整个商业模式的发展,这种翻转,来自流量思维的再生维,从「流量思维」转向「流量池思维」。
流量思维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行销漏斗理论」,理论架构基本分为四大区块:
流量引入
流量经营
流量导购
用户扩散
从上而下的漏斗状来聚焦用户,这种思维本质上是「获取外部流量,实现流量变现」。但对于流量红利消逝的情况下,每一笔流量,都是最珍贵的资源。你必须好好收藏着。
换言之,从一条河流的用户转化,升维到水池,也就是建水坝的概念,让每一笔进来的流量,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用户。
这种思维上的转变,就是从「营销」转向「运营」的视角。从运营的角度让每一笔流量再生,最终转化成品牌裂变的基础。
一但理解了这个概念,就会延伸出一个议题,那就是「运营品牌?还是运营成效?」我们是把每一笔流量,注入到品牌认知,还是导购的结果。
这两点都是流量池的重要核心,因为要形成流量池,最终要看的就是让流量变现,而流量变现的基础在于流量是否被「精准转化」这就要建构出一套闭环模型。
让用户从引入到经营的过程中,以运营者的角度,让用户导购,并最终实现病毒式的用户裂变。
02品牌,闭环效应的源头
品牌本身的核心,就是占据用户的「心理认知」让用户想到什么,就会记得我们。所以,在建构闭环模型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打造出属于我们的品牌核心,也就是流量之井。
就如同我们要获取流量前,先建构出我们的稳定源头。品牌,在此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实,品牌的建立,都是为了实现三阶段的认知养成:认知、认同到认购。每一环节都是在用户心中烙印下一个点,但是现在在资讯流丰富的时代,让人们记住你,本身就一场大挑战。
所以,不论是传统营销,还是线上营销的都要掌握一个美学,那就是「重复」
重复本身是为了在用户脑海中扎下一个记忆,这代表,我们要推送的营销讯息就需要朝向「轻量化」的角度来思考,让每个资讯呈现简单、直接、重复的效果。
从营销学的基础来建构品牌,定位就成为品牌建构的第一环结。
03定位,品牌定位的三大基础
通常我们在讲定位的模型,大致可分为种类型:
第一,「差异化定位」
通常使用差异化定位来自,连你自己都讲不清楚,需要找一的行业标竿来做维引导的定位。例如百度跟投资者讲我就是中国的GOOGLE,新浪讲我就是中国的雅虎等,对标下的差异化定位,让你可以快速在用户建立连结。
强调「我这是有人做过的」比「这是没人做过的」来得有效,因为人们的认知心理会朝向熟悉的事物来做连结。
差异化定位就是套用这样的心理特征来做强化品牌记忆点。
第二,「UPS定位」
UPS定位,是针对「物理特征」来作为强调。例如像OPPO的特征,充电五分,通话两小时。透过明确场景,与产品利益点开始,让产品可以有效的针对独特情境,给出相对应的记忆。
第三,「升维定位」
不再同样的场景下竞争,而是以整体升维,从产业的角度来出发,建构出一整到的商业型态。建立这种定位来自好几的方面的强化,例如可以从产品、效率、模式等方面,同步强化,为你的定位赋能。
升维定位最重要的不是以竞争导向,而是从用户的需求来做为出发,也就在在在基础上找出新的需求点来做创新。
奥美集团策略长叶明桂在《品牌的技术和艺术》中提到定位的理论模型「桂氏三乘三定位模组」
其中就解释道定位分为三层次
产品定位:聚焦
市场定位:功能
营销定维:情感
每一层的定位逻辑都有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对谁而言:
我是什么:
给你什么:
每层定位分别对应到这三阶段的逻辑,并且找出每层定位下的特征。对于产品定位的核心概念就是「聚焦特点」。
产品定位下,你的产品对谁岩盐有效,我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什么,透过我们的产品给了用户什么?
这层理论架构下,对应到升维定位的角度,可以更全面思考哪些利益人的策略布局。
04定位,重新定义下的再赋能
同样是定位,也需要找出定位的场景,例如一些低频、低效的定位,就需要找出高频次的回流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滴滴、美团、头条会成为互联网下伴唱的流量入口,因为这些用户场景的需求来自高频率的需要。
所以,在面对低频率的使用场景,需要找出一个切入点,这切入点来自「高频需求」,这个高频需求来自生活中的习惯,进一步延伸到低频品牌的连结。
例如送花,这需求属于低频次,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才会有需求,像是情人节是需求量最大的时候,但其他时候的需求反而就比较少。
为了创造稳定高频的需求量,花点时间从用户转向来做为出发,过往以男性买花来送给女性,转向从女性的角度来思考,花对于女性来说是什么意义。
藉由每周一花的幸福专送,让买花成为一种生活品味,一种场景的叠加。让花成为一种必需品。
05品牌为谁而活
定位的方向,会决定你的未来是否持续增长,如果是在存量用户下的定位,那就是在小市场中的竞争,难以打破市场框架来做创新。
换言之,所谓破坏式创新,或者是跨界打劫,都是在用户的心理认知下的再突破。这就不能只是在既定用户的视角中出发,而是跳脱产业边界来思考,不再从存量用户的角度来看。
不论是苹果还是亚马逊,本质上都是在跳脱原有的产业框架,持续在定位,专注找下一阶段的增长飞轮。
《贝佐斯传》中提到,亚马逊最初的定位线上卖书,这种视角就会碰上的当时最大线下书店。当时星巴克执行长化华舒兹与贝佐斯对话中提到,两家电的策略合作,让亚马逊做到线下。
但贝佐斯最后否决这项提议,反而回应说:「我们会做到月球上。」直到现在亚马逊定位仍旧在线上领域,从书店到零售,后来的云服务,这些定位上的转变意味着,定位不是不变,而是阶段性的转变,随着企业增长下,持续迈向下一个成长曲线。
然而,那些不变的则是我们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定位是我们达成愿景的手段,而非终极目标。
这也就返回问我们,企业为谁而存在?品牌为谁而活?定为本身也就是倒逼我们持续朝向实践愿景的闭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