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TTPS的REST API设计初探

在项目中,需要为APP撰写API。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就想提供URL,APP端通过该URL进行查询、创建、更新等操作即可。但再对相关规范进行了解后,才发现,API的设计并没有那么简单,远远不是URL的问题,而是一个通信协议的整体架构。因此,我写这篇文章,用来记录自己的一些心得,并不断完善。并提供关于RESTful API的一些参考文献。

1. 使用SSL(https)来提供URL

首先,使用https可以在数据包被抓取时多一层加密。我们现在的APP使用环境大部分都是在路由器WIFI环境下,一旦路由器被入侵,那么黑客可以非常容易的抓取到用户通过路由器传输的数据,如果使用http未经加密,那么黑客可以很轻松的获取用户的信息,甚至是账户信息。

其次,即使使用https,也要在API数据传输设计时,正确的采用加密。例如直接将token信息放在URL中的做法,即使你使用了https,黑客抓不到你具体传输的数据,但是可以抓到你请求的URL啊!因此,使用https进行请求时,要采用POST、PUT或者HEAD的方式传输必要的数据。

2. 使用GET、POST、PUT、DELETE、HEAD这几种请求模式

请求模式也可以说是动作、数据传输方式,通常我们在web中的form有GET、POST两种,而在HTTP中,存在下发这几种。

  • GET (选择):从服务器上获取一个具体的资源或者一个资源列表。
  • POST (创建): 在服务器上创建一个新的资源。
  • PUT (更新):以整体的方式更新服务器上的一个资源。
  • PATCH (更新):只更新服务器上一个资源的一个属性。
  • DELETE (删除):删除服务器上的一个资源。
  • HEAD : 获取一个资源的元数据,如数据的哈希值或最后的更新时间。
  • OPTIONS:获取客户端能对资源做什么操作的信息。

3. 在URI中体现资源,而非动作

阅读RESTful架构的参考文献之后,你会了解什么是资源的概念,以及REST的确切含义。再构建API的URL的时候,URI中应该仅包含资源(对象),而不要加入动作。比如 /user/1/update ,其中update就是一个动作,虽然我们希望通过这个URI来实现用户ID为1的用户进行信息更新,但是按照RESTful的规范,作为动作,应该用上面的PUT来表示,所以请求更新用户信息,应该使用 PUT /user/1 来表示更新用户ID为1的用户信息。

如果去对应上面的请求模式,GET表示显示、列出、展示,POST表示提交、创建,PUT表示更新,DELETE表示删除。

$url = 'http://api.xxx.com/user';
    $data = "name=姓名[email protected]";    // 添加参数
    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FIELDS, $data);
    curl_setopt($ch, CURLOPT_RETURNTRANSFER, 1);    // 执行HTTP请求
    curl_setopt($ch , CURLOPT_URL , $url);
    $res = curl_exec($ch);

    var_dump(json_decode($res));
?>

上面这段代码中$url仅仅是提供到了user,而并没有提供add,服务端通过识别POST请求来确定,这是一个创建用户的操作。但是还有一些数据并没有用以处理数据,而是用以验证的,比如下文的鉴权,可以将这些信息通过header进行传输,下方详细展示。

4. 版本

API的开发直接关系了APP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如果原本运行正常的API,突然改动,那么之前使用这个API的APP可能无法正常运行。APP是不可能强迫用户主动升级的,因此,通过API版本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API的多个版本是同时运行的,而且都要保证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RESTful的规范,不同的版本也应该用相同的API URL,通过header信息来判断版本,再调用不同版本的程序进行处理。但是这明显会给开发带来巨大的成本。解决办法有两种:1.新版本兼容旧版本,所有旧版本的动作、字段、操作,都在新版本中可以被实现,但明显这样的维护成本很大;2.不同的版本,用不同的URL来提供服务,比如再URL中通过v1、v2来区分版本号,我则更喜欢采用子域名的方式,比如v2.api.xxx.com/user的方式。

5. HTTP响应码

在用户发出请求,服务端对请求进行响应时,给予正确的HTTP响应状态码,有利于让客户端正确区分遇到的情况。

  • 200 OK - [GET]:服务器成功返回用户请求的数据,该操作是幂等的(Idempotent)。
  • 201 CREATED - [POST/PUT/PATCH]:用户新建或修改数据成功。
  • 202 Accepted - [*]:表示一个请求已经进入后台排队(异步任务)
  • 204 NO CONTENT - [DELETE]:用户删除数据成功。
  • 400 INVALID REQUEST - [POST/PUT/PATCH]:用户发出的请求有错误,服务器没有进行新建或修改数据的操作,该操作是幂等的。
  • 401 Unauthorized - [*]:表示用户没有权限(令牌、用户名、密码错误)。
  • 403 Forbidden - [*] 表示用户得到授权(与401错误相对),但是访问是被禁止的。
  • 404 NOT FOUND - [*]:用户发出的请求针对的是不存在的记录,服务器没有进行操作,该操作是幂等的。
  • 406 Not Acceptable - [GET]:用户请求的格式不可得(比如用户请求JSON格式,但是只有XML格式)。
  • 410 Gone -[GET]:用户请求的资源被永久删除,且不会再得到的。
  • 422 Unprocesable entity - [POST/PUT/PATCH] 当创建一个对象时,发生一个验证错误。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 [*]:服务器发生错误,用户将无法判断发出的请求是否成功。

6. 返回值结构

在完成了上面的URL部署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返回结果应该怎么样来确定。我看到大部分文献中指出,最好使用JSON进行返回,而非xml。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点:1. JSON可以很好的被很多程序支持,javascript的ajax可以直接将JSON转换为对象。2. JSON的格式在容量上比xml小很多,可以减低宽带占用,提高传输效率。

那么,返回值应该怎么去部署呢?

首先,字段的合理返回,数据的包裹。因为返回值中,我们常常要对数据进行区分分组,或者按照从属关系打包,所以,我们再返回时,最好有包裹的思想,把数据存放在不同的包裹中进行返回。

{
  'error_code' : 0,
  'data' : {
    'user_id' : 1,
    'username' : 'xiaomin'
  },
  'server_time': 14939939
}

上面返回的JSON中,使用data来作为数据包,将所有数据统一以这个字段进行包裹。除了data,也可以用list等其他形式的包裹,命名都是自己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的。

{
  'error_code' : 0,
  'list' : [
    {'user_id':1,'username':'xiaoming'},
    {'user_id':2,'username':'goudan'}
  ],
  'server_time': 14939939
}

总之,不要不分包,直接把所有数据和一些你想返回的全局数据混在一起进行返回。

其次,错误码。错误码的作用是方便查找错误原因,通常情况下,我喜欢用error_code来表示,当error_code=0时,表示没有发生错误,当error_code>0时,发生了错误,并且提供较为详细的文档,告诉客户端对应的error_code值所产生的错误的原因和位置。

最后,空白压缩和字符转换。也就是返回的JSON结果不要换行和空格,用一行返回结果,使整个结果文本容量最小。同时,中文等字符或结果中有引号,都进行字符转换,防止结果无法被正确识别。

7. 鉴权

其实也就是客户端的权限控制。一般而言,我会采用给客户端分发一个token来确定该客户端的唯一身份。客户端在请求时,通过这个token,判断发出请求的客户端所对应的用户,及其相关信息和权限。

前文已经提到了,token信息不是用来进行处理的数据,虽然可以通过POST、PUT等进行数据提交或传输,但是从RESTful规范来讲,它不属于操作数据,在服务端进行处理时,仅是利用token进行鉴权处理,所以,我的建议是通过header来发送token。

token: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HTTP-Method-Override: PUT'
    );
    $data = array(
       'user_name' => 'xiaoming',
       'user_email' => '[email protected]'
    );
    // 添加apikey到header
    curl_setopt($ch, CURLOPT_HTTPHEADER, $header);
    curl_setopt($ch, CURLOPT_CUSTOMREQUEST, 'PUT');
    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FIELDS, $data);
    curl_setopt($ch, CURLOPT_RETURNTRANSFER, 1);    // 执行HTTP请求
    curl_setopt($ch , CURLOPT_URL , $url);
    $res = curl_exec($ch);

    var_dump(json_decode($res));
?>

上面的代码中,通过将CURLOPT_CUSTOMREQUEST设置为PUT,就可以发出PUT请求,发出的PUT请求,仍然需要通过CURLOPT_POSTFIELDS来传输数据。服务端接受PUT请求时,首先要对发出请求的客户端进行token验证,通过对token的处理,查找到拥有该token的实际用户,从而确定了将对哪一个用户进行信息更新操作。

国内大部分API对PUT、DELETE请求进行了阉割,更不用提HEAD、PACTH、OPTIONS请求。实际上,国内大部分开放API仅支持GET和POST两种,部分API支持将app key信息通过header进行发送。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抛弃标准的RESTful规范,在url中加入get、add、update、delete等动作词汇,以补充由于请求支持不完善带来的动作区分问题。如果仅支持GET和POST,那么所有需要保密的数据,绝对不可以用GET来进行请求,而必须用POST。

参考文献:

《理解RESTful架构》《RESTful API 设计指南》

《好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

《我所理解的RESTful Web API [设计篇]》

《https工作原理》

 2015-11-25  6441

你可能感兴趣的:(restful,api,restful,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