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婴儿观察》:直面最初的脆弱(一)
有些书,有读他的最佳时机。特定时候读来,像一味催化剂,促人开悟。《婴儿观察—tavistock 临床中心解读人类的非语言沟通》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让人重新去审视亲子关系,并在关系中去发现自己。
“婴儿观察”原是Tavistock 中心用来培训精神分析导向的儿童心理治疗师的一门课程。由于它惊人的教育效果,后被用来培训治疗师与分析师。而它对于我的吸引,不再局限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它关注于生命早期母婴关系里婴儿心智运作模式。它将人们对客体关系的关注不断向前推,推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前言语期。它让人得以劈开那片长期处于黑暗里的混沌,窥见生命最早期里的亲子关系,以及关系里的自己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与案例部分。理论部分又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婴儿观察法有效性的概述,第二章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婴儿发展的介绍,第三章是对婴儿观察法的反思。
第一章 面对原始焦虑
看书,我喜欢去分析它的标题结构。它能让我更快的理清这本书的思维逻辑、框架结构。
思量良久,我对这个标题百思不得其解。在“案例-理论”的反复跳跃后,我又聚焦到第一章,才发现出其中一些端倪。“面对原始焦虑”,简单几个字高度概括了在进行婴儿观察过程中观察员的心理状态。“面对原始焦虑”,那是婴儿观察工作的常见状态。作者以此作为标题,可以想见,那是怎样一种兵荒马乱。
系统的观察婴儿,则意味着有机会见识到婴儿及其家庭原始情绪状态。同时面对观察过程中混乱不安的情境,观察员又会被枸杞怎样的反应?
进行观察时,观察员至少会出现两种焦虑。第1种,对观察员角色不熟悉而产生的焦虑。进入工作家庭,观察员将自己置于怎样的位置?是否会陷入对新手妈妈(面对不同婴儿时,每一次都是新手妈妈)无力感的认同?是否担忧自己的观察会破坏母婴间的亲密关系?在母婴互动现场,观察员自己又会被激发出怎样的旧情绪?面对工作过程中层出不穷的不确定因素又当如何处理?等等,挑战不一而足。
第2种焦虑,是源自母亲与婴儿的感受。婴儿,生命支出最脆弱的阶段,那是怎样的焦虑与无助?参与到婴儿生命最脆弱的时刻,通常不只是表面体验到的感觉,还有更深处涌动的原始情绪。母亲能否觉察?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否会激起自身的未完情结?……观察员觉察到来自母亲婴儿的感受后,又会引发自身怎样的反应?
两种不同来源的焦虑交织错杂,又会引发怎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欲戴皇冠,先承其重。为成功应对挑战,观察员需要做出一系列努力。
第一,建立稳定的设置。稳定的设置,有利于我们去区分移情与反移情的部分。精神分析导向强调设置,设置有它的功用,建立并维持设置也是一种能力。
第二,对移情和反移情部分进行处理(说起来就几个字,做起来却会是个艰辛的过程)。因为涉入的情感那么强烈,甚至很多沟通是处于前言语期的,所以,这一处理成了基本功夫。而这也将让观察者收获婴儿式的沟通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可迁移的能力。
第三,观察者需要拥有一个心智状态。我想这应该类似于比昂的阿尔法功能,接收对方原始的、不清晰的、难以忍受的贝塔元素,然后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可消化的阿尔法元素,再将阿尔法元素返还给对方。这种心智功能,需要具备忍受焦虑、不确定感、不适、无助的能力,以及感受冲击的能力,这是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师所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治疗师的阿尔法功能,对应的就是母亲的遐思。所以这也是合格妈妈(good enough mother)所需具备的能力。
书单推荐:
1.《当代精神分析导论—理论与实务》:略述精神分析跨越世纪以来的争议所衍生出来的几大学派,包括古典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独立学派、当代弗洛伊德学派、人际学派、科胡特学派、拉康学派及自我心理学。
2.《临床克莱因》:从临床与历史的角度全面阐述克莱因学。
3.《谈话治疗》:以Tavistock中心临床研究与个案讨论论证婴儿心智运作模式。
4.《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人的发展历程。
5.《俄狄浦斯情结新解》:以案例解释俄狄浦斯情结。
6.《僵局与诠释》:以案例呈现精神分析对精神病的治疗效果。
7.《理解创伤》: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创伤事件,帮助当事人巡回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