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最后一个月

这个月的前两周去了三个地方:清凉谷、奥林匹克塔和富国海底世界。不管是和爸妈一起结伴同游,还是自己冒着严寒独自前往,每一次的体验都让我十分欣喜和难忘。尤其是当我站在246.8米的奥林匹克塔观景台上俯瞰北京时,我激动得连连在心里惊呼:北京的夜晚太梦幻了、太漂亮了。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大约两个木星公转的周期,我还是第一次如此居高临下地感受夜晚的美丽。在此之前,爸妈曾和我商量今年过年的出游计划,我给出了厦门和三亚两个候选地点,通过和同学、同事进一步沟通之后我最终敲定了厦门,尽管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内心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背上行囊出发了。

清凉谷
北京夜景
富国海底世界

很多人会惊讶我出游的第一选择是和父母而非同学,我的回答是在从初中到大学这段时间和他们出游的机会太少了,如今在三人都愿意、有时间、有能力的情况下,我愿意多陪伴他们,一起增添更多的美好回忆。

老板的司机小张在这个月辞职了,得知这个消息两个小时之后,我就目睹了小张办完了所有的离职手续,并且他已经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三天后离开北京。小张的离开在外人看来更多的是因为职业发展前景的不明朗,但在我和其他少部分知情者的心中都明白还有一个原因和老板的特殊癖好有关。如果说之前我还不愿意相信传闻的真实性,况且那也与我无关,那么小张的出走使我开始相信关于老板的传言不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毕竟他的上一个司机干了三天就辞职了。想想今年3月份第一次见小张时听他说了很多对于在DPH工作的憧憬,说希望能跟着老板见更多的市面、学更多的东西,就更加觉得惋惜和痛心。这件事对我个人的触动有二:一是珍爱生命、远离老板;二是此地不宜久留,一旦有合适的机会赶快脱身。

关于小张的离去还有一件小事想要记录。某天和季银川、苏舟还有其他几个同事一起吃饭,苏舟是和季银川同月入职同一部门的小伙,也是海归,季银川问苏舟小张为什么离职,苏舟特别随意地笑着说:“干不下去了呗。”当时季银川坐在苏舟旁边,我坐在季银川的旁边,我当时就特别想大声地说一句“你别瞎说”,不过碍于那么多人在场就假装没听见。时隔几日,和苏舟再次吃饭的时候他又提起了小张的事情,口吻和态度依旧如当日那般肆无忌惮,这次我终于没忍住,与他理论了两句,但话一出口就后悔了。已经深深体会到“祸从口出”和“人言可畏”两个成语的含义的我没必要再多树一个敌,很多事情自己知道就够了,没有必要去当天使大姐或者救世超人,当晚可能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大学时曾仗义执言为同寝舍友多争取了一定金额的奖学金,结果现在形同陌路,太讽刺、太可笑。

既然提到了苏舟,那就来好好说一下他。这个月苏舟和季银川转正答辩后,他们的领导给他们的评价是:苏舟更富激情、季银川更稳重。实际上两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因此在共同完成了某石油行业的项目后,季银川被安排到了另一个缺人的项目上做实施,苏舟被领导留在身边,开始接受不同销售、不同行业项目的方案撰写和汇报交流工作,入职不到四个月已经成为给销售培训新产品的讲师,并获颁奖励优秀员工的“闪亮之星”。如果说我通过一次烟台团建就能确定季银川是我能信任、能对他说些真心话的人,那么对于一周至少能见到两三次、总一起吃饭的苏舟,我至今不能确定他是否值得信任,所以我不会将他视为真心话的倾诉对象,至少我在DPH的时候不会。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舟、包括林景超的身上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也许他们的言行举止有些我可能永远都说不出做不来,但这并不妨碍我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从他们身上取经。面对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面的自己似乎是职场人的一项必会技能。

本月还有一位同事离职,他和苏博文、林景超曾属于同一部门,如今那个部门早已不复存在,部门的人也是走的只剩下了林景超。我原来并不能正确看待熟人离职这件事,但经历多了我终于明白:如果离开对他/她是好事,那么我就该祝福,其他多余的情绪连有都不该有。

个人和项目组的采访工作依然继续,我享受着与那些平时不常打交道的同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过程。我通过这样的机会认识了更多的人,也对公司的业务和别的岗位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浅尝辄止、不再浮于表面。尽管我也只能为他们写些文字,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然后为他们鼓掌、喝彩。

说好的四季度不再开冲刺大会,结果还是要开,时间定在了12月的第一天。想想也是,在各大区、各机构都开的情况下,不随大流显得太鹤立鸡群。于是我的11月下半月就开启了多线交叉的工作模式。既要继续冲刺宣传和兼顾两场市场活动,也接下了制作短片的任务,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工作,比如写感谢信、修改人物故事稿、跑标书盖章等等。

冲刺宣传和市场活动不是第一次接触,比较轻车熟路,只是需要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当诸事繁杂时冯女士如果再临时派活给我,我真实的第一反应是:能不添乱了吗。心理上出现反感情绪之后行动上就会有些敷衍和糊弄,明眼人冯女士肯定能察觉到,但她很少揭穿我,反而会在事情干得不错的情况下表扬我。这种境况下,我就会意识到,这部分工作我责无旁贷也非我不可,根本没有任何排斥和拒绝的余地。即使在繁杂的工作当中,本职工作的优先级也始终应该排在前列。愚钝如我终于在一次又一次教训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希望自己能坚决执行和贯彻下去。

制作短片的任务从接手开始到最终呈现大概有两周多的时间,主要参与者除了我之外还有人力资源与行政部的实习生何士戎和陈宇,这也是我们和新任人力总监娜姐的首次合作。

其实在有过被年会的4个短片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前车之鉴,我起初是不想接这活的,怕又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但最终我接了下来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我想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一下AE和PR,如果以后想继续做市场相关工作,多一项技能没什么不好;二是我不想让娜姐觉得我是个怕事的人;三是我想让冯女士和老板看到我的成长和进步。

和娜姐初步沟通后,将短片分为了5个部分:开头、大事记、喜报、冲刺宣言和结尾。起初我和士戎分了一下工,他负责三部分,我负责两部分,但后来因为我事情太多,实际上我只承担了大事记部分的制作,外加大部分内部沟通、协商、信息素材提供的工作。真正专心、安静投入短片制作的时间满打满算大约是三天。我还特意在开始做之前向我的一个朋友求助,跑到他家里请教了一下午,受益匪浅。

正式开始做之后,我的部分换了一次模板,就是推翻重做了一次。当时非常受打击,情绪瞬间跌倒谷底。在这个时刻,士戎帮了我大忙。他不但主动分担了我的工作,还帮我找了一个新的更加高大上的模板,如雪中送炭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在他的指导和自己不停的摸索下,第二次几乎没遇到什么不能解决的难题,待项目组素材收集完成后,我负责的部分就完成了,尽管后续又重做了几个片段但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再重头来过。

这一部分还涉及到了很多沟通的工作。哪些算大事、哪些项目需要体现、项目的签约时间、全部成员及关键性成果、能不能对外传播,每一项都要和不同部门的不同人进行确认,保证万无一失。我感谢同事们的支持和配合,更感谢入职DPH第二年的自己已经能够自如地和熟悉的、不熟悉的同事们打交道了。

上文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自己如何如何,下面要隆重介绍何士戎和陈宇了。士戎和陈宇一个来自澳门、一个来自香港,一个是视频制作高手、一个是摄影大神,士戎热情开朗、陈宇成熟稳重,两个人才华横溢得令人咂舌、关系好得让人艳羡。

先来说士戎。他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一天不再做这件事,他几乎找遍了能搜索到的、符合条件的所有AE模板,反复比较和权衡哪一个模板更合适、效果更好。他从不满足现在已有的、已会的,更不惧怕去尝试和学习新东西,他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si),我再研究一下”。我非常抱歉自己并没有太多时间帮他承担工作,就只好做好准备工作(转场文案、变通方法、信息素材收集),尽量不耽误和拖延他的进度。我能看到他的付出、牺牲,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起伏波动,所以我坚持要为他在短片上署名,并且一定要排在第一位。

我想起第六代导演娄烨曾经因为不满电影审查制度而放弃了《浮城谜事》的导演署名权,而我也因为不理解娜姐对我们都很满意的成品又提出了多处修改意见而一度放话“老子以后不接这种活了”,但为了最终能够让付出者的辛苦被更多的人看到,我选择了沉默和接受。需要士戎和娜姐正面交锋的时候其他人只该做好旁观者的角色,生活不是《水浒传》,我们也不是梁山好汉。

关于署名放在片头还是片尾这个问题我们又和娜姐产生了分歧。在两次商量无效的情况下,我们尊重了娜姐的意见,放在片头,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需要再写一段话,作为引子的同时把我们几位参与者的部门和姓名体现出来。开始没多想,但经陈宇一提醒,才发现娜姐此举有点让我知难而退的意思:既然你坚持要署名,那就要按照要求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我的斗志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入职DPH之后都写了数十篇原创文章了,这还能难倒我不成。好在娜姐没有做得太绝,还给了我一些方向和建议。几轮博弈后我的文字通过,署名的目标达成。士戎因为此事特意向我表达了感谢,说我太好了,而我只是想让他的努力能有所回报,除了钱之外的回报。

再来说陈宇,已经在学校凭借帮别人拍照挣了好几桶金的他这次以专业的设备和过硬的能力为三位同事拍摄了绝对不输摄影大片的职业商务照,不知情者肯定想不到这是在办公室里拍出的效果,与其他那些在照相馆照出来的效果相比毫无违和感。陈宇不仅专业技能令人惊叹,他更有着超乎他年龄的成熟和洞察力。他平时话不算太多,但常常能一针见血地切中事情的要害,让我这个工作了两年、自我感觉已不再天真懵懂、没心没肺的职场非新人都自愧不如。

我在这个月末迎来自己25岁的生日,还真的收到了好几个意料之外的祝福,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老妈在生日前一周有打电话问我需不需要买蛋糕庆祝,我说不用了,我请你们吃饭吧。如果要问今年的生日愿望是什么,那就是升职加薪外加脱单。这三个愿望放在生日、公历新年、农历新年都可以,只可惜一直都没有实现。继续期待吧。

本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年底冲刺大会的前一天,我因为其他产品部组织了一场私享会,第一次去了今年9月份落成的数字企业体验馆,正好也提前为大会踩了个点。那天我从9点左右到达体验馆开始就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之中,手里的事情还没忙完又得到了要做汇报PPT的噩耗,于是一整天我的情绪一直处于爆炸的边缘。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冲刺周报的稿子因为我的粗心出了纰漏,惊动了冯女士,不得不在第二天又重新发了一遍。晚上十点多,帮冯女士发完PPT,这兵荒马乱的一天才终于结束,我也终于得以全身心融入到黑夜之中。

如果严格按照时间线索,年底冲刺大会应该放在下个月来记述,但为了阅读的连贯性,我决定将之放在这部分的结尾来体现。12月1日是个周六,我再一次不到6点就醒了,然后就再也睡不着,挣扎了一会儿我就起床洗漱出门,连早饭都也只是在地铁上吃了一盒饼干而已。

下了地铁开始等公交车,此时,这一天之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出现了,我看见了孟楠和另外一位同事,然后一路上我就在摇晃、嘈杂的车厢里和孟楠聊了一路,这一次距离我们的上次碰面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期间在微信上有聊过两三次。

第二个高光时刻是和200多人一起观看我们制作的短片的时候,尽管不是第一次看了,而且之前也因为这个短片生了很多气,但看到成品公映的时候,内心还是无比澎湃,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十分值得,这一次我没有再重蹈覆辙,我把错失的赢了回来!

完胜2018

第三个高光时刻出现在了冯女士汇报的时候。她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一直在向大家讲述我做了这个、做了那个,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至少在那一刻我觉得前一天的不满和抱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抚。

第四个高光时刻是在我组织大家合影完毕之后,我听见季银川呼唤我姓名,问我是否要一起吃饭。精神有些恍惚的我在习惯性地回答了“好”之后,竟然又跑去问了孟楠要不要和我一起吃(季银川和孟楠并不认识)。孟楠要和部门同事聚餐就婉拒了我,事后想来自己竟然如此心猿意马,真是过分了。不过那种在忙到晕头转向的时候还有人等我一起吃饭的感觉特别温暖,而那个人又恰好是自己并不讨厌和反感的。

由于大会严重超时,我们又要从数字企业体验馆走大概1公里前往食堂吃饭,等我吃上饭的时候已经将近两点了。没太大食欲的我胡乱吃了几口就不想吃了。和季银川道别后我就踏上了归家路。我本来计划回家之后先把今天的稿子出完再睡觉,但最终还是默默地服从了身体的安排,回到家先蒙头大睡了一觉,感觉慢慢回血之后才开始工作,出完稿子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在等待冯女士审核的过程中,我还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了如下的文字和图片:

感谢所有为此短片的完成做出贡献的人,每一点辛勤的付出都值得被看到、被肯定。特别是两位才华横溢、热情真诚的铁磁帅小伙,祝他们前程似锦,友谊地久天长。

人力、市场一家亲

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4岁的最后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