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英雄的表演,看客的心理,民族的灾难

题记:失败的英雄,也是值得被尊敬的人物。

近期,国产抗日题材大片《八佰》上映,口碑和观影体验可谓非同一般。电影由管虎执导,他的影视化风格一向独辟蹊径,每一部电影都能够让人感受奇特。他执导的影片《斗牛》、《杀生》、《戏子厨子痞子》等文艺风格明显的影片,让人为之耳目一新。

此次《八佰》以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为背景,勾勒还原了当年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英勇抗日的“八佰”战士的光辉事迹。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一次惨烈抵抗,淞沪会战当时,大部队早已撤出上海,留守的88师514团一个加强营,临危受命,从战争的实力对比情况看,他们必输无疑。这一场早就能预料到结局的战斗,中国军人们打出了他们的士气,彰显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虽败犹荣。

鲁迅当年被迫住在上海的租界,目睹国民政府的黑暗腐败无能,发出文化界强有力的呐喊,在他笔下的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精神,在影片中被激发,重新阐释出了超乎一般的国民群像。

影片拍摄制作周期长,几经波折,终于上映,国产战争题材的大手笔,在数次泪奔中观看完全片,一种奇特的家国情怀,军人许国,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义油然而生。由该片我们也看到了国产抗日题材对以往窠臼的突破,让战争站在同一环境之下,敌人的无所不用其极,侵略者的卑鄙面目也变得立体形象。

 

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国民性考验

 

任何战争都是以人为主,影片中不论中国人、日本人还是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面对这场日本侵略者的围攻,他们都参与其中,从各自国家的利益考量,评价这场战斗。在四万万中国人里面,集中在四行仓库的中国军人,不论他们处于何种目的穿上了军装,就有了保家卫国的义务。

国军大撤退时,留下的抵抗者,他们同样具有最基本的人性。

面对死亡威胁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是避害趋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群人物性格鲜明的人里面,有未成年的少年小湖北(张俊一饰),有热血男儿的端午(欧豪饰),有老实巴交的农民老铁(姜武饰)有一辈子没碰过女人的羊拐(王千源饰),有一心想着逃命的老算盘(张译饰),有准备以身报国的国军将士谢晋元(杜淳饰)等,构成许多群像式的中国人。

对于中央军来说,保卫团的人命可有可无,不值一提。对于日本人屠杀我们的军人时,四行仓库的中国军人们以牙还牙,让保卫团的人们练习射杀。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冷血,在这时根本没有所谓的人道主义,只有生存和仇恨。当国军们自告奋勇充当人体炸弹,从楼上纵身越下,口中报着自己的名字,留下血书、遗书,让人泪目。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步步紧逼的时候,我们有被逼的不得不拿起枪保卫家国的农民,他们一生从未杀过人,被逼无奈,这就被激发的国民血性。在这场战斗中,看客同样也参与其中,帮助中国人重新认识抗战的意义。

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情屠杀时,我们作为受害者,机械装备,战争意识都处于劣势,但四行仓库保卫战,那面树起的旗帜不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写照。

在自己的国土上,得不到寸土安宁,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的攻占,势将被四万万中国人打败。

 

二、虽败犹荣的铮铮铁骨撑起了民族脊梁

 

历史的书写者不仅仅是伟人,还有普通人的一笔。四行仓库里的保卫者,不论为了何种目的,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选择了抵抗到底,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把仓库当做自己的坟墓,视死如归,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在这里交织。

战争本就是一个绞肉机,从几次攻占四行仓库的日本将领谈判时的口吻来看,他们将这次战斗的结果称为荣誉的较量,这是何等无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亚洲战场的主力,为拖住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做出惨烈的牺牲。西方世界的欧洲战场,在二战还没有整个波及到全境的时候,他们作为旁观者,不顾中国人民的利益,把中国同印度一样视为被瓜分侵占的殖民地。

通过这场结局能预料的战斗,中国人的骨气和血性得以在全世界彰显。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里面,详细记录整个欧洲战场的风云变幻,他们打是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对比当时中国小米加步枪时的抵抗日本军国主义机械化武器装备的落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当亡国奴的坚定意志。战争说到底都是关乎国家财力的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贫穷落后的中国,民众思想麻木,舆论一味唱衰中国。纵观电影史上反映二战的电影,从来很少有抒写失败的英雄。

时至今日,我们面对突发的紧急战争,是否真的像影片中的看客一般,有着隔岸观火的心理。

虽败犹荣,这就是对这些国军战士的最大致敬。

有人诟病说该片没有引发人们关于反战的思考,试问,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他们拿着活人当练习刺刀靶子的时候,我们还有必要逃避战争吗?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三、抗日题材影视剧窠臼的突破

 

曾几何时,我们熟悉的抗日题材影视剧是《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举起手来》等脸谱化比较鲜明,大众比较接受的类型。近年来的抗日系列雷剧,把本来就很严肃的抗日战争题材写的荒诞不经,让大众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有了亵渎之感。

一直以来,我们把日本人当做鬼子称呼,忽略他们的人性一面,也夸大他们恶魔般的存在,他们在侵华战争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只是过于夸张的表现反到失了真。

导演管虎于2009年拍摄的抗日题材电影《斗牛》,从当时农村背景出发,比较可信地还原了战争的惨烈。其实根本不需要夸大日本人的残忍,贬低他们的智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正常地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

全民参与的抗日战争,牛二和一头母牛的经历,将小人物面对战争的自然反应记录了下来,战争对于千千万万的个人不就是如此真实自然。一根筋的人有,懦夫也有,这才是活生生的历史再现。

导演冯小刚2012年拍摄的《1942》,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一呈现,在生存和死亡面前,我们的人性是一样逃不脱动物的本能。历史本就不需要篡改,那些血淋淋的现实不需要夸张,只要扎扎实实讲出来就足以让人难忘。

再拿一部由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来说,中华民族的抗日历史是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下前进,其中和狡猾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斗智斗勇,让人值得相信。

战争从来就是实力的角逐,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不是吃素的队伍,这才是比较客观参与战争的态度。弱不是我失败的理由,敢于亮剑才是军队的精神。中国人的尚武情节在新时期的抗日题材影视剧中正在悄然升起。

 

四、多次搬上银幕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启迪

 

从1938年以此次战斗为原型的《八佰壮士》电影拍摄,到2020年《八佰》上映。

同样的历史故事,不一样的历史情怀,不变是抗日精神的流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血痕还未干。

近期中美之间的摩擦频出,互撤大使馆,美国总统叫嚣抵制中国,这都是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歧视。

《八佰》是一部有男人血性的电影,83年前的中国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是一盘急需聚集的散沙,83年后今天的中国人民是骨气最硬的人。

翻开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我们有太多的的自卑感,强大的民族精神更需要强大文艺作品提示,不忘国耻,继续前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佰》英雄的表演,看客的心理,民族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