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从年中被分开,劈成两部分。前面部分是宝贵的恢复期,后面部分磕磕绊绊。
2017年6月9号,我从乌鲁木齐毕业来到成都。我现在还记得,我妈当时电话里说的那句话,“你休息段时间再说。”
我妈的本意是:我一个人来到成都打拼,举目无亲,不想给我压力。
而我相当听话,在家休息了整整一周,不做简历、不找工作、不出门。那一周的我,心安理得,仿佛拿着“尚方宝剑”在逃避。
转眼日子已经过到了2020年末,我入职场都3年多了。
2017年6月的“那一周”,我因为害怕未知,不敢面对工作。而现在我却可以坦然面对自己某种意义上的“一事无成”。
我能力提升上,一事无成。
2020年中总结会上,我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洗稿的伤害这么大。”
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3年多的工作里有近两年的时间我在洗稿,就是把别人写的文章拿过来,修修补补自己用。我渐渐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对。
2020年1月份的时候,我转岗做了公关文案。接下来6个月的时间,就公关稿方面,我基本上以“每月一篇”的进展输出。
一开始,我选题找不准,角度找不到,就跟着前辈们一点点磨。磨出了选题模板,磨出了满意的文稿。
这6个月,对我文案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恢复。
我要把自己从洗稿的惯性里摘出来,还好摘了出来。
2020年6月份,我接到了“打造kol”的需求,做行业大号。
我真挺高兴的,给好朋友打电话,说感觉自己像在创业。没想到一语成箴,现在的自己真的“像在创业”。
11月初团队更换办公室的时候,我才真正有点“像在创业”的感觉。脱离,是首要的。脱离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办公场所,熟悉的工作模式。
之所以会说自己“像”在创业,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进入到真正的创业阶段。还是有所依仗,有所后路。
后面“像在创业”的这6个月,因为遇到的大多都是未知,所以走得磕磕绊绊。数据好的时候,开心之余去总结经验,哪里都是成功之道;数据不好的时候,沮丧之后去复盘,哪里都是槽点。
这样的情绪迭代几乎每月甚至每周都在上演。而如何去适应这种无法把控的工作节奏,我也花了挺长时间。
距离现在最近的这两个月,我几乎是战战兢兢过来的。很多事做完了才后怕。“还好自己当时脑子反应快”“下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原来简单的问题是我想得复杂了些”“本来可以有更省力的解决办法”“我真蠢”……
自我怀疑的一路,也是成长的一路。
昨晚翻出好久没看的理财内容,我发觉自己的理解深了好多。我做的工作跟理财没有半毛钱关系,可工作中养成的思维模型让我在其它方面也受益了。
原来,成长从来不是单一方面的。
年度关键词“成长”里,有自我安慰的成分。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认知高度受限,经历受限,能力自然受限。但我不害怕,对未来是满怀信心的。
我确信未来即将走过的路,会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我只要心坚定,够果决,敢直面,结果自然不会太差。
另一个年度关键词“忍让”里,更多藏着我的不甘心。
我想解释一下,这一份忍让,是说给自己的。是那个理想主义的我在忍让现实主义的我,是乌托邦里那个自由灵魂在忍让熙攘欲望里的我。我终究还是学会了适度妥协。
妥协职场。
心中热爱与所做工作,并就是两回事。但不妨碍我坚持心中热爱,也可以认真工作。工作现阶段对我而言,还是糊口的工具,并不敢称之为事业打拼。我不是那种很有事业野心的人,但事业心还是有一点。
这里面可能还潜藏一种天性,用我妈的原话,“工作,人家给你钱,你得对得起它。”从小的教育和耳濡目染,已经不允许我做出过分“摸鱼”的举动,但我肯定不属于“拼命”那一类。我不可能的。
现在的我,挺能妥协职场的。脸皮也变厚了。
但我想对自己说:你没错,不用因此看不起自己。那些逆鳞,对职场来说,不是什么个性,是幼稚和不成熟。职场这个冰冷的大机器,你的那点小动作,就像挠痒痒,没什么用。
妥协职场的结果,是顺利。工作越来越顺,成长越来越快。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在跟职场较劲,我是真的想作为年轻的“过来人”苦口婆心一句,“停止吧,适度让步结果会不一样。”
我确实妥协职场了。但我的底线和逆鳞并没有消失,它们以更加鲜活的样貌在别处活得摇曳生姿。
2020对我来说,“职场”是一个核心话题。我在这上面学到的东西撑着我在别处也迎来花开。
因为迫切想要掌握创业的秘籍,我接触了些创业课。结果当然是没找到秘籍,但我的思维被打开了好多。我因为带团队的过程中遇到管理问题,开始有意识去学习管理方法论。
我不再百分百信奉“天生的”,而是更愿意花精力在后天上。这一整年,我被“工作上遇到的问题需要我去学习”拖着成长了一大截。
我感恩有这样的机会逼自己成长,也庆幸自己没掉链子。谢谢提供机会的人,也谢谢自己。
关于2021年的规划,已经在做了。期待遇到更好的自己。我会奋力去够,也期待一路同行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