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对话

场景:

销售人与客户的对话进行中。

客户:你的课程听起来还不错,就是这个价格,是不是太贵了点?

销售:可是您想想带来的收益也大不一样啊。

客户:你的意思,是这个课程的投入产出比很高是吧?

销售:是啊。你想想,这点投入才占增长业绩的百分多少啊?

客户:那么,你们能按照业绩增长的百分比来收费吗?

销售:(略显犹豫)应该可以吧。

客户:你能保证课程的效果吗?

对话至此,销售人陷入两难:不保证,先前的沟通岂不是要作废?保证,对方会信吗?我自己会信吗?就像那只鸟在人家手心里,死与不死,怎么会由我说了算?

自己钻进了套子里,如何解套呢?

这是销售过程中典型的思维困境,即销售人的自我证明。销售人一旦开始证明自己,就容易陷入弱势或者守势,变得出乎意料的被动境地,并且一步错,步步错。

到底,是什么让销售人陷入自证的窘境?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弄错了来意。

从对话来推测情境,销售人对客户了解似乎不多,因为他很难针对性地界定这个课程的具体价值。不能回答,本来无可厚非,却不该硬着头皮回答,冒失地闯进“结果”这个思维死角。

投资回报率,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起内涵弹性很大,因此风险也极大,冒失地提出这个概念,在客户看来是明显的抖机灵。于是,对方就会抓住这个机会,质疑了你的产品。

如果销售人还不能界定自己销售这个课程对客户的具体价值,那么,拜访客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应该是先弄清楚客户是不是需要这个课程,而不是急急忙忙地保证什么效果。

客户一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热衷让对方下保证?当然是自己不确定的时候。客户自己不确定,作为一个组织以外的人,凭什么能够保证?就算是真的保证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毕竟,结果的达成是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不是单一因素。

所以,当务之急,是确保培训需求这个因素的存在,满足这个因素,自然也就为最后的结果作了贡献,而客户也不至于要求你单方作什么保证。

现在回到正题,销售人面对客户要求保证的情境,销售人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了偏差,明明应该证明对方的需求,却不留神往证明自己的方向而去。怎么“回头”呢?

客户:你能保证课程的效果吗?

销售:如果您的企业是这个课程的目标客户,不光我们可以保证,您也能保证的。所以,我每次都花很多时间反复确认,从而确保这次课程的针对性。

客户:如果你还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你的客户,我们还谈什么?

销售:我到您这里来,当然希望能够做成生意。但我们知道这个课程并非万金油,也有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情境。我们必须抓住这个课程的最适合的对象和目标。

客户:要不,等你确定好了我们再聊?

销售:好。本来有几个问题想问您的,刚才害怕太唐突就没敢冒失。是我的不是,绕这么一大圈。

客户:你有什么问题呢?

销售:就接着刚才的问题吧,比如您希望一个培训公司作出什么样的效果保证呢?

客户:当然是销售业绩了。

销售:嗯,我有点好奇,如果没有这个培训,业务团队在达到这个目标结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吗?(犹豫)其实,我没有期待这个答案能够得到明确回答。但是,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这也许需要更多的讨论,更多相关人员的参与才能完成。最后,讨论的结果也许压根与我们没有关系,也许有一点关系。我今天没有带着既定的方案来找您。

这样,把销售对话的焦点又拉回到客户的身上,这才是讨论的真正核心。被顶在杠头上的感觉,也会稍微缓解。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信任的问题,如果发觉信任有问题,就停下来澄清你的意图,恢复可以对话的气氛。

你可能感兴趣的:(销售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