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与民族特质

 ——《易中天中华史之奠基者》读后感(一)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新颖的历史著作,它强调逻辑、观点鲜明。其中《奠基者》一卷是整部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正如书中所说: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西周,是中华文明的定音鼓。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居中国、治天下”、“以德治国”等观念影响中国几千年,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大都还能从周人制定的制度、礼仪、规则中找到根源。

《奠基者》一书开篇就为我们讲解周人在取得中央政权后,为什么要进行制度改革和文化重建。因为周人具有忧患意识。并且给出了深层次的原因,即“周人,为什么这样理智冷静?也许,因为他们是农业民族。”

这里,作者给我们建立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因为周人是农业民族,所以才“忧患”;因为周人具有忧患意识,才在胜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虑如何保住胜利、巩固政权,考虑如何回答那两个重大问题“革命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性”;最终成功的进行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重建,开创了新的时代。

这个逻辑链中有一个环节有问题:只有农业民族才具有忧患意识吗?

忧患,说白了就是担心、焦虑、心里不踏实。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统治者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人心不服”。这种忧患意识周人有,那么商刚刚取代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就没有吗?肯定也有。由于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就在《奠基者》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在武王战胜殷纣,举行的隆重开国大典上,周公却是心头一紧,因为他看见战败的殷商贵族,那些住日不可一世的人上人,此时只能充当助理,祭拜周人的祖先。是啊,商的祖先,不也光荣伟大吗?商的子孙不也万万千千吗?然而天命一旦发言为,他们就成了这副德行。作者由此引出了周的忧患意识。

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周武战胜殷纣、商汤战胜夏桀都是以下犯上、通过武力革命的形式进行的,汤王或伊尹在商的开国大典上是否也像周公一样所见所思,我们不知道,但商开国之初也必然要回答革命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性这两个重大问题以收复人心。他们肯定给出了答案,只是具体细节我们已经不能了解,从结果看,商的统治延续了大约550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无疑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成功的。

在书中,作者对周和商进行了大量的对比。首先,他们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商人是酒鬼,周人是食客;商灵性,周理性;商浪漫,周严谨;商重巫官,周重史官;商重鬼神,周重人文。还有,商射天,周敬天;商不把人当人,周则以人为本。总之,商是狄俄尼索斯,是感性精神的代表,周是阿波罗,是理性精神的代表。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周与商的相同或相近之处,比如:都强调天命;都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都要居中国。

这些相同之处就可以说明问题,天命授权、黄帝后裔、居中国都强调政权的正统性、权威性,就是回答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的答案,目的就是收服人心、巩固政权。周人强调天授,商人强调神授。内容不同,但所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从结果可以推出,商在取代夏时,也面临着周初的问题,必然也会忧患。

商不是农业民族,他们重商,这种民族特质与周明显不同。所以“忧患”不是周人的专利,也不是农业民族独有的特质。古今中外,凡新生政权都会遇到“人心不服”的问题,也都会有忧患意识,也都必须回答那两个重大问题。

因此,周人的忧患意识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农业民族,而是源于巩固政权的需要。而农业民族的特质决定了周人对那两个重大问题的答案区别于商人,也正是由于农耕文明在周之后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周人创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才得以延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