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笔记之7 管理他人的切入点

传统思想认为,管理就是管理他人,指挥被人来干活。而管理学经常被大家认为就是要学点招数让别人服管,听话。这是对管理学的最大误解。

1,状态自尊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叫状态自尊。所谓自尊,是一种情绪状态,是由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刺激出来的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现在我们给他命名为“状态自尊”。例如被提拔,被表扬会引发内心喜悦的心理情绪。这就是一种“状态自尊”。之所以解释这个词,是因为管理他人,最高明的应该是基于每个人的“状态自尊”的基础上去建立管理架构。

职场中,每个员工是带着不同的情绪状态进入工作场景的,且一天之内,情绪波动很大。情绪的波动会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员工在上班途中遭遇堵车迟到后,到公司遭到领导的批评,他就会以较高的消极情绪和较低的积极情绪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之后,如果他的领导对他之前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与激励,他的积极情绪会上升,消极情绪又会下降。也就是说,人的“状态自尊”会在一天多次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的行为。

与此同时,当员工积极情绪下降,消极情绪增加时,他会更多关注自己,会以一种专注和警觉的态度对待他们从事的工作任务。反之,员工会冲破其固有的工作角色,更多关注工作环境与他们的工作同伴,做出自愿加班等超越自我的工作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在理解他人情绪,了解“状态自尊”的前提下去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状态自尊”会让员工自愿付出更多,努力去关注整个组织,这源于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诺认为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1,生理;2,安全;3,社交;4,尊重;5,自我实现。马斯诺认为人的需求是一级一级向上追求的。现今社会,低层次需求已经不再是问题时,职场员工绝大多数追求的是受到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都和“状态自尊”密切相关。之前笔记中提到过“情绪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状态自尊的情绪,对于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行为一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2,员工在先,管理在后。

希望给员工更多的“状态自尊”,就需要在管理活动中,从人性出发去找制度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在充分尊重员工感受的情况下建立管理制度,通过一个管理工具,让员工的自身努力和上级有效管理之间形成平衡。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A, 让员工分享领导角色基础上,领导再去保持权威。

B,给予员工发挥主动性的天地,在此基础上,领导控制达成目标的节奏。

C,在员工具有足够操作弹性的基础上,领导建立标准化程序。

以上都是员工在先,管理在后。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这个道理。讲的就是在充分尊重下属的前提下有所作为。老子所说的圣人之道就是现代管理学的最高境界。

3,基于每个人的“状态自尊”的管理

关于管理中的宽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他人,真正的管理,应该是努力帮助他人改变工作情境,创造好的情绪,激发员工的动力,控制员工的惰性。怎样实现这样的管理呢,有三关很重要。A,选拔人。选择明白事理的成年人,而非聪明的混蛋。B,学习建立“倒金字塔形”的组织,价值创造源于基层员工,所以将决策权交给员工,而管理者只对一线员工和客户负责。C,公司文化建设时,将员工放在首位。鼓励员工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发挥自己的创意,提出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管理层只需要给员工授权,创造草根驱动,商业导向和客户中心的创意环境。

回归自身,我从两年前的管理小白,到现在开始关注团队价值观及文化制度建设,每一步都尽量做到让员工有被尊重,自身价值被认同的感觉,结果就是团队成员更加稳定,同时自己也有了更多时间来考虑更重要的是,这两年从管理学中获益良多。

既然管理学是一个通过他人拿结果的过程,那么“留人心,识人性”,就从从管理他人“状态自尊”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学笔记之7 管理他人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