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为了什么而活?(二)


你究竟为了什么而活?(二)

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会怎么度过?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的,并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就像《临终最后悔的五件事》一书的作者,陪伴了将近200名临终老人,那些老人心目中最后悔的排名第一是:希望有勇气真正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所期望的生活。

现实中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背负太多别人的期望。你有问过自己内心到底需要什么嘛?

下面梳理下梳理下生活中常见的活法:

1.以配偶为中心:

婚姻可以说是最亲密持久、最美好的关系了,因此以丈夫或妻子为生活中心再自然不过了。

但是过度的情感依赖会让这段关系变得岌岌可危。太重视婚姻,会让人的情感异常脆弱,配偶的态度举止、新生儿的降生、经济的压力等都会牵动你本就绷紧的神经。

婚姻会带来更多的责任和压力,然而两个背景不同的人,思想必定会有差异,在理财、教养子女、赡养父母,都会出现意见分歧。若其中一方情感不独立,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情感上依赖对方,一方面与对方又有争执,就容易陷入爱恨交织、进退无常的矛盾中。出现争执时,为了能向伴侣表明自己的立场或是证实自己的观点,就更加容易借助以往的经历,这无疑会加剧矛盾。

其实,谁又能真正陪伴你一生呢?

婚姻中不管多么恩爱,总有人先你或后你离开这个世界,生命是一场向死亡的奔赴,在这过程中,开始你是一个人,结束也是一个人.......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

莫要亏待了自己!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很恩爱,但是她的后半生,很长时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早起、一个人写作、一个人锻炼......

她的大部分作品也是这时候诞生的。他做到了和自己的和解,活出了生命的自我。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以家庭为中心

以家庭为重的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而且似乎理所当然。家的确带来爱与被爱、同甘共苦以及归属的感觉,但过分重视家庭,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以家庭为重的人通常会把家族传统和荣誉作为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因此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他们就变得脆弱不堪。

家庭的成员的情绪会影响你的情绪,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认知。

你会发现家庭就像一张大网,把你牢牢裹在里面,想摆脱也摆脱不掉。

父母在养育子女时,从自己角度出发帮助子女设计生活,“我都是为了你好”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把子女的上学、结婚、生子......当做“考核指标”,总是想要赶紧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就轻松了。他们缺乏的是以子女最终幸福为目标的情感自由和力量。

最后的结果是子女的“自我”和大家庭的摩擦、冲突不断,彼此伤害。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父母应该明白子女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当百年之后,一方先行离去,那怎么办?

非常认同一种观点:

教育子女就像放风筝,不能松手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更不能牢牢抓着,不松手。这两种情况都是彼此折磨,风筝都不会顺利起飞。

只有远远的张望,适时的引导,放松绷紧的神经.....它才会越飞越高!

它自有它的天空,它自有它的人生功课要完成!谁也代替不了谁!没有谁是谁的“救命稻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把家族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本身就不公平,你要问问他内心想要什么?他是否愿意?只有他才是他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父母和子女更像两棵树!

相互依偎的站在一起。如果靠太近,彼此争夺养分、阻挡光照.......最后小树一定长不高;如果离太远,无法抵挡冬天的凌冽寒风和夏日炽热的暴晒。

只有距离刚刚好,我可以远远望着你,一路看着你长高、长大,也不能成为你的阻碍,让你独立经历风雨,茁长成长!

挫折从来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人生经验只有亲自经历过、自己获得才记忆深刻!

生活中哪里有一帆风顺!摔倒了只能让他自己爬起来,他才会记得这次疼痛。同时,他也是自己错误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怨天尤人。

当然,在这过程中,其实他早已慢慢的会变得筋骨强壮、内心坚强。

3.以金钱为中心

谁也无法否认钱的重要性,经济上的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类的需求等级中,生存基本需要和经济安全感排在第一,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其他需要便难以实现。

大多数人有经济负担,要还车贷、房贷、时常的生活开支.........外界环境的种种因素会导致经济状况恶化,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潜意识里会觉得焦虑和担心。

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只能算是“活着”或者“养家活口”,但是假如以金钱为中心,问题就会显现。

如果我们的安全感主要是从酬劳和薪水中获得的,那么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难以承受。股市的变动、工作绩效的完成、消费的剧增......我们的心情就每天像坐着过山车,跌宕起伏。

如果我凭借工资的多少衡量我的人生价值,那一旦工资出现变化我将不能认可自己。工作和薪水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和安全感,却无法带来方向和智慧。以金钱为中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机。

有人为了逐利,不惜将家庭及其他重要事物摆在一边,而且以为别人都认同这种做法。

生活中见过一些父亲,因为工作繁忙为了挣钱,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毕业典礼.......这些重要时刻的缺失在孩子的心中都会留下烙印。

工作还会再来,钱是挣不完的,但是孩子的童年却只有一次。

4.以工作为中心

工作确实很重要,他给我们带来成就感,给生活带来价值。

但是只知埋头苦干的“工作狂”,却牺牲了健康、婚姻、家庭和重要人际关系。他的生命价值只在于他的职业或工作……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工作狂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观都以工作为基础,一旦无法工作,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任何妨碍工作的因素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他们的人生方向取决于工作需要;而智慧和力量也只限于工作领域,无益于其他生活领域。

5.以名利为中心

社会中许多人深受占有欲驱使,不仅想把汽车、豪宅、游艇、珠宝、华服等这些有形的物质据为己有,对于那些无形的名誉、荣耀与社会地位也不肯放过。

很多人都从亲身经历中知道名利并不可靠,很可能会瞬间落空,同时受诸多因素影响。

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那些人,必定终日忧心忡忡,患得患失。面对名气、地位或者条件好过自己的人就觉得相形见绌,面对稍逊自己的人又趾高气扬。

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如此飘忽不定,起落频繁,却还要固执地守住自己的资产、所有物、有价证券、地位和名誉不放。难怪有人会在股票大跌或政坛失意后一死了之。

6.以享乐为中心

成为富人,坐拥香车美女确实让我们感到幸福,这也激发了人们内心的渴望,去追逐和奋斗。

然而想象中的浮华生活对于人格、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却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适度娱乐可使人身心舒畅,有利于家庭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是短暂的娱乐和刺激并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与满足。

贪图享乐的人很快就会厌烦已有的刺激,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刺激和“快感”。长期沉溺于此,他就会以是否能够享乐来评价一切。

比如你花两万块买个包包,当时是很开心的,可是最多一个礼拜就没有感觉了。下次可能是四万块的包包才能带来相同的感觉。

欲望的沟壑是很能填满的!人永远不会知足!

休太长的假,看太多的电影或电视,打太多的电子游戏,长期无所事事,都等于浪费生命,无益于增长智慧,激发潜能,增进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过制造更多的空虚而已。

7.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

青少年尤其容易以朋友为重,为了被同龄人的团体所接纳,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对于这个团体内流行的价值观也照单全收。他们对团体极度依赖,易受他人的感觉、态度、行为或情绪的影响。

以朋友为中心会在感情上过分依赖某个人,因此也容易出现需要—冲突的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

以敌人为中心听起来感觉“危言耸听”,其实生活中很常见!

有些离婚的人也对与前任配偶的过节念念不忘,心里放不下对对方的怨愤,需要不断谴责对方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无辜。

有些子女成年后,仍为父母当年的忽视、偏心或辱骂而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里愤愤不平,消极地抱怨自己不幸的人生剧本,这些也都是以敌人为中心的表现。

........

以朋友或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他们总是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掌控! 活的哪里是自己的人生?

8.以宗教为中心

我相信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知道,经常去教堂的人不一定有崇高的精神世界。

有些人热衷于宗教活动,只会喜欢那种氛围和感觉。他们路边却无视周围人的紧急求助,违反了自己标榜的信仰;而另一些不那么热衷于宗教活动,甚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言行却更合乎宗教劝人向善的宗旨。

生活以宗教为中心的人,往往更关注个人形象或出席活动,戴着所谓“伪善”的面具,其安全感和内在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

他们的人生方向并非来自良知,而是随波逐流,来自于一种氛围的营造或者别人给他的感觉。

9.以自我为中心

时下最常见的恐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自利,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择手段!

然而这种以个人为中心,鼓吹只索取、不付出却弊端很大,狭隘的自我中心观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有智慧及行动力量。这就像是以色列的死海,只有流入,没有流出,于是变得死水一潭。

以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价值观,不能穷尽所有,到底怎样的人生才会不会亏待自己的人生?

我的答案是以内心的原则为中心。

每个人都应该有根植于内心的原则。这些原则就像国家的宪法,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些原则是恒久不变,也是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中心那样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

这些原则是理性而非感性的,因此能让我们充满信心,配偶和密友都可能离我们而去,但原则不会。原则不会怂恿你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其有效性不取决于环境、他人行为或流行风尚。

这些原则是深刻的、实在的、经典的真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它们准确无误,始终如一,完美无瑕,强而有力,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也并非无所不知。我们对正确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受限于我们对自己和世界本质的认知和了解,也受到时下流行的与原则相背离的哲学和理论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追求终身成长,不断的完善原则。

理解原则的成长性可以让我们在寻找正确原则的时候充满自信,相信学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确的视角更清楚地观察世界。

举个例子:现在假定你已经买好票,准备晚上与配偶一起去看一场演唱会,对方兴奋不已,满怀期待。可是下午四点钟,老板突然来电话要你晚上加班,理由是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有一个重要会议。

◆ 对以家庭或配偶为中心:当然是优先考虑配偶的感受,为了不让他(她)失望,你很可能会委婉地拒绝老板。即使为了保住工作而勉强留下来加班,心里也一定十分不情愿,担心着配偶的反应,想着用什么合适的理由来安抚他(她)的失望与不满。

◆ 以金钱为中心的人:看重加班费或加班对于老板调薪决定的影响,于是理直气壮地告诉配偶自己要加班,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谅解,毕竟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 以工作为中心的人:正中下怀,因为加班既可以让自己增加经验,又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有利晋升,所以不论是否需要,都会自动延长加班时间,并想当然地以为配偶会以此为荣,不会为爽约一事小题大做。

◆ 以名利为中心的人:会算计一下加班费能买到什么,或者考虑一下加班对个人形象有何助益,比如赢得一个为工作而牺牲自己的美誉。

◆ 以享乐为中心的人:即使配偶并不介意,也还是会撇下工作赴约,因为实在需要犒劳自己一下。

◆ 以朋友为中心的人:则根据是否有朋友同行,或其他工作伙伴是否也加班来做决定。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关心哪一样对个人的好处更大——是听音乐会好,还是让老板增加好感更有利?两种选择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何不同会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

可以看出同样一件事,你坚持的价值观不同,最终的选择必然不同!

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情绪或其他因素的干扰,综观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决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

首先,这是主动的选择,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没有受到环境或他人的影响,是通盘考虑后选择的最佳方案,是有意识的明智选择。

其次,这是最有效的选择,因为它基于原则,其长期后果可以预料。

再次,这是根据原则所做出的选择,能提高自身的价值。

虽然为了报复他人而决定加班或者为了公司利益而加班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意义却大相径庭。践行这个决定的过程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和意义。

弗兰克尔说:“我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职责或使命,他人无法越俎代庖。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仅止于一次……追根究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为此我订立自己的人生原则:

有慈悲心——亲近人群,不分贵贱,热爱每一个人。

甘愿牺牲——为人生使命奉献时间、才智和金钱。

积极主动——我可以掌控我的人生,我对自己的人生负全责。同时以身作则,敢于迎接挑战,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有利他心——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

为了完成人生使命,我将优先考虑以下角色:

未来的丈夫——妻子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前行。

未来的父亲——我要陪伴子女体验乐趣无穷的人生。

儿子/兄长——我不忘父子、手足的亲情,随时对他们施以援手。

伙伴——我要学会分享爱和善待身边的伙伴。

学习者——我每天都要学习精进,日拱一卒,终身成长。

张居正少年得志,心高气傲,可是二十岁的科举连续失利,那三年他深入了解了这个社会底层,进行自我反省,他觉醒了,立志要改变官场,改造这个国家,拯救万民于水火,终成大明国之栋梁。

曾国藩三十岁前脾气很大官场得罪很多人,致仕三年他进行了自我反省,他的自我觉醒了,从此每天早起、读书、写日记、每日自省、控制内心.....终成圣人。

雷军大学时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他的自我觉醒了,知道未来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从此他改变了命运,立志要像乔布斯那样创建世界一流的公司。

........

你的自我觉醒在什么时候?

生命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行,你只有你自己,每天自我成长,不断精进!

希望你自己活出你内心想成为的样子!为自己而活!你对自己的人生负全责!

期待一起见证彼此的自我觉醒!

码字不易,欢迎留言反馈,点赞关注哦。如果您感觉有所启发,点个【在看】,转发给小伙伴。

感谢您的阅读,此致敬礼!!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究竟为了什么而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