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家族3

上小学前的教育是决定孩子上学后的品质。

若孩子在之前行为没做出来也没身体感观体验,孩子只是头脑知道可心里做不出来,只能成为心口不一的人。

小时成大时即成,小时不成将来要改变显得特别的不容易。把教育做到前面去,教育就是设前因生后果的。

孩子越小接受教育将来代价越小,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讲,改一个行为可能只需要2天即可以,可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讲,改一个行为可能需要一个月;而对一个15岁的孩子,要改一个行为,可能需要2年也不一定能改成。这点需要家长的智慧与教育知识为底层。

把好孩子送进学校减轻老师的负担,而不是只是把不好的孩子送进学校交给老师来教。减负唯有把家庭教育做在学校教育的前面去。

朱熹《童蒙须知》五个部分:第一衣服冠履。从起床开始就要正衣冠,洗脸刷牙等,要重视起来而且态度要正确,避免孩子日后产生懒惰及一些坏习惯的出现,教育从睁开眼睛就要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教育孩子在于早。第二、语言步趋。当正衣冠后接下来就是注重言行规范,这是一个人身为何人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言行中包含一个人的涵养、走过的路、接受过的教育,这些决定着人际关系与人生际遇。第三、洒扫涓洁。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劳动,劳动是培养孩子心性的非常好的方式;第四、读书写文。这是培养孩子认知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培养孩子从小爱学习的重要基础功夫;第五、杂细事宜,从各个方面、事无巨细,能从小培养的尽量从小培养,小时不成大时难成,对于小孩子来讲,学中玩和玩中学与让孩子纯粹的玩区别不大,只要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对于孩子来讲都不会产生压力的。以上五点就如打坯模,正身正言正态度,从小养成好习惯,再加上快乐学习,基本上童蒙养正已经完成。

朱熹把8-15岁定为小学教育,15岁后为大学教育,他讲的大学教育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上大学,《小学》一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共四篇,分别为《立教》、《明伦》、《敬身》和《稽 古》;《外篇》则有《嘉言》、《善行》两篇。《立教》讲述先王的教人之法;《明伦》讲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敬身》讲到孩童正身的重要,包含心术、饮食、着装等等,修养内外。《 稽古》记载了古代先贤的崇高德行作为孩子的学习榜样;外篇的《嘉言》、《善行》记载了一些古人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

按朱熹的教育分段,8岁之前为童蒙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15岁之后为大学教育。朱熹说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15岁之前通过经验一些事,习得言行端正,修身明志,长大一点的时候深研其理,成为一个通达之人。这也符合对孩子的教育之道,对孩子的教育之道就是让孩子先做到后知道。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从小打好坯模,大学只须在上面加工,不断增长知识,不断磨砺即成。

朱熹的《大学》主要是对四书五经再次深研,他要求“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这微妙处。

四书五经并不是像现代年经人误解的那样是过时的东西,所谓没有考察就没有发言权,若能让年轻人及自己有机会深入了解里面的内容,一定会让自己在做人处事中得到更多更大的智慧。作为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诵读,从而给到孩子更好的启蒙教育及给到自己更多的智慧。还是那句话,无知的代价永远是最贵的。

教育”两字,“教”是前提,可“育”才是核心。教知识的部分过重,育人的部分过轻。

原复旦大学有位校长在20世纪初发表一文《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中强调德智体要均衡发展,三者不可偏废,认为教育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与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德育教养和体质锻炼,其导致的后果是受过教育的人虽是智力发达,然而或是体质颓弱,形同病夫,或是思想空泛,不切实际,甚至于有文无行,变为腐化的官僚政客、学痞商蠹,最为可怕。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实育人的本质是相同的,德智体也好、德智体美劳也好,都应该更加的落到实处。

大教育家朱熹认为要格物穷理,研究义理,探究天理,以明人伦,让接受教育的人的思想超凡入圣,造就道德高尚的人。

时下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醒悟,教育不应只是文凭教育,而是要成为真正的教育。穷天理,明人伦,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家庭教育要归位。

现在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变成的学科教育与作业辅导,不知不觉忘记的孩子心性的成长,现在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了更多的德育与体育教育,把育的部分在加重加分而不仅是在学习成绩上加分。

圣人也好教育家也好,真正指的不是社会阶级或学术地位、头衔,而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都能穷天理,明人伦。如果能达到这样子,社会国家的教育才谈得上真正的成功了。

教育家也不是为了区分学术高度而存在的名词,而是每个人若都能真正的懂得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孩子的教育也将大大的升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熹家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