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了《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的第5章——怎样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在这一章中,陈宇老师讲解了13个非常有用的心理学效应。
一、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对方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听着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第一,要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第二,要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第三,要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对学生感兴趣,其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些既是班主任战胜职业倦怠感的有力武器,也是博得学生信任的很有效的办法。第四,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
二、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在师生沟通中,不仅教师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情商。
三、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人际交往心理学把看似废话的“调味品”起到的增加人们心理交融作用的现象,称为“调味品效应”。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是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第二是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陈宇老师还举了一个运用调味品效应的典型案例。陈宇老师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会上告诉老师们,要在和家长沟通时用好三件法宝。这三件法宝简称为三个“一”。第1个“一”是一把椅子。第2个“一”是一杯热水。第3个“一”是一句寒暄。
四、“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第三人效应有两种呈现方式:第1种做法是说话者转述第三人的话,以增强说服力。第2种做法是自己不出面,而让第三人和第二人谈话。当然,教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还要注意几点。例如,慎选第三人:考虑学生的个性;注意沟通方式的多样性;注意信息的真实性等。
五、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教师在与学生聊天时可以准备一点小点心或者一杯水,等等,这样既能消除谈话时的紧张气氛,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六、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不断地与之互动,让说话的人感觉自己的话对方都听进去了,而且很感兴趣,从而受到这样的暗示和激励,之后以更好的发言来回报如此忠实的听众,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格林斯潘效应”。教师倾听学生说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并不时作出回应。
七、“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不要立即下结论或简单否定,而是以“是,是”回应,这样做首先对学生表达思想的权利的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让学生听上去很舒服,而且产生一种老师以让步的感觉。之后教师再用“可是”转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好意思不接受老师的意见了。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生,学生怎么不给老师面子呢?
八、“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教师在使用安全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还应该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类似于沟通交流热线,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或心理老师交流自己内心的负面想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九、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师生谈话中的黄金分割效应,通俗点讲就是褒贬适度。黄金分割效应对教师的启示如下:第一,如果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说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第二,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
十、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在和学生谈话时,教师“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学生心里必然紧张焦虑,担心教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随着谈话的进行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加学生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另外学生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老师可以先拒绝并指出存在的困难,再和学生进行一番拉锯战式的“讨价还价”后再勉强答应,并可就此约法三章,这样学生就更加珍惜机会,更加努力上进,这也是阿伦森效应的一种应用。
十一、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三明治效应。所谓三明治效应,就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内容中进行。简单来说,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1步是肯定学生的优点或积极的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焦虑和防卫心理,让气氛变得融洽,心情得以放松。第2步是批评或指出学生的问题。第3步是教师向学生表示信任,鼓励,并提出希望,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始终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十二、哪怕做一道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大量事实证明,当你向别人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他很难拒绝,否则就显得太不讲人情了。然后当你继续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对方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中把这种得寸进尺的现象称为“进门槛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要求要合理,看上去完全可以做到,学生就容易接受。当学生达到了较低的要求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学生就会被老师引领着,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地进步。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使用正面强化,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十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让步效应。先提出一个高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低要求,低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被称为让步效应。让步效应对班主任说服学生的工作很有意义。
十四、震慑效应。人们把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而发生态度改变的心理现象称为“震慑效应”。震慑效应的效用是巨大的,但却是即时的,也可能会留有后遗症,所以要谨慎使用。在使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就事论事,不要口无遮拦。第二,关键是让学生从震慑中看到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和担忧,而不是盲目地骂。第三要注意把握节奏,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内容褒贬结合。第四震慑过后,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调整,安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