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丰富精神、充盈生命、精彩人生

       少不谙世时,我就是个书痴。父亲每次拿回家来的报纸,我不识字,却总喜欢拿着报纸翻看,并把鼻子凑在报纸上嗅,闻着那淡淡的油墨香味,便如吃了蜜一般地开心,再看着报纸上的图画,很渴望知道里面的意思。七岁那年,父亲要送我去上学,因为怯生,我拽着父亲的胳膊死活不去。父亲便哄我说:你上了学,识得字,就能跟爸爸一样读报了。因为心中充满对读报、看书的强烈渴望,这才乖乖地跟着父亲去了学校。上学后,老师发了课本,我看不懂书中的内容,只小心翼翼地把书打开,放在课桌上,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心也跟着陶醉了。渐渐地,识字多了,不等老师讲课,自己便把课本中有趣的故事翻看一篇,总觉得课本中那几篇文章根本满足不了内心的需求。

       同母亲去镇上赶集,我喜欢一个人跑去街边的商店,看玻璃柜台下摆放着的小人书,什么《燕子李三》、《五朵金花》、《游西湖》等,我眼巴巴地瞅着心爱的小人书,直到母亲在外面大声唤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有时,母亲也会用扯布料、买菜剩下的零钱为我买上一两本小人书,我便爱不释手,立刻沉浸其中,连饭也忘了吃。

      父亲每次从村里的叔伯那里拿回来的故事传奇、历史演义、武侠小说等,我总趁他不在的时候拿来读,虽然有些不太明白,但也读得津津有味。有的小说看得痴迷,上课时,也会偷偷藏在课桌下去读,几次让老师发现了,把我狠狠批评一顿。读中学了,每次周末回家,我总会从同学或者从图书馆里借书来看,《水浒传》、《三言二拍》、《西游记》,或者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等。父母去地里干活,留我在家里做饭,我边烧火边看书,有时看书看得入迷,就忘了锅里的饭,要么稀饭溢出了锅,要么把饭烧糊了也浑然不觉。几次烧干了锅里的水,铁锅被烧通红,吓得我不知所措,赶紧灭了灶火,往锅里倒进些开水,总算没闯出大祸来。假日里,同学、朋友都在外面疯玩,我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钻在房子里看书。夏夜里,父母都入睡了,我还在院子里的路灯下读书,父母怎么劝也不听。母亲总说书把我变成了呆子。

       读高中时,听语文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浮想联翩,很想一睹《红楼梦》的真面目,更想拥有一本自己的《红楼梦》。可那个时候借本书很难,更别说名著了,学校图书馆里有,但不准学生看的,怕那些“闲书”耽误了我们的学习。我就跑去县里的新华书店,发现书架上真有一本《红楼梦》。可一看价格,七块五毛钱!我摸着口袋里那可怜的伙食费,犹豫了半天,也没舍得买。心里暗暗发下誓愿,等高考结束了,要是分数上线了,一定先买本《红楼梦》犒赏自己。高考成绩下来后,学校门口的公布栏前,挤满了人,我惦着脚尖找寻着我的名字,真是万幸,我的考分不但上了本科线,还进了重点。心里雀跃着,马上跑去新华书店,掏出十元钱买了那本期待已久的《红楼梦》。手捧《红楼》,如获珍宝,凑近鼻子,嗅着书中那飘散着的油墨香,心里美滋滋的。书买到手了,但吃饭的钱却没了,我只好饿着肚子回了家。

       读大学期间,读书的机会多了,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周末也不愿意去外面闲逛。图书馆内清雅宁静的环境,书香浓郁的氛围,让我沉醉不已。父母给我的伙食费,我总是尽力节省下来去买书,把喜欢的书据为己有,我觉得那真是一种满足。大学四年,衣服穿的都是母亲和小姨的,书却买了三大箱子。跟打扮得青春靓丽的大学同学相比,我内心却不觉有什么羞愧之处。读书,让我拥有了自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而少了无聊的虚荣与攀比。

       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一日不读书,便觉如饭菜中少了一道美味佳肴,生活中少了一位好的挚友,心中空虚而惶恐。工作了,我一直未曾改变上学时读书的习惯,渐渐领悟到欧阳修的“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的意蕴了。小小的卧室里一床一桌一椅,简朴至极,最珍贵的就是满满两书柜的书了。

       清晨,迎着朝晖,诵读古诗、散文;晚上,躺在床上,听着音乐,读着小说,便觉是生命中最美的享受。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时刻谨记于心,读书对我来说,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也不是读给别人看,只是为了提升自我,充实精神,学会生活。只有遨游在浩瀚的书海里,才感到没有浪费时光,荒废学业,才深深体味到精神的满足,生命的充盈,人生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丰富精神、充盈生命、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