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第十一》11:未见之见,未知之知

《论语·先进第十一》11:未见之见,未知之知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仲由,公元前542年——前480年人,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论语》中,是个高频出现的人物。季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周敬王四十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

正是这样一个弟子,孔子曾经开玩笑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于?”在孔子看来,有可能追随不得志的自己到海外去开拓新“道场”的大概就是仲由这个弟子了。

我们今天提到“有教无类”,提到“因材施教”,往历史上追根溯源的话,很容易追究到孔子身上。孔子的确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的首倡者。

问题是,今天我们讲“因材施教”,讲得更多的是以人为本,把每个学习者都当做基础不同、材质不同的人,教者如何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对之进行适度的提升。

孔子早年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却不是这个样子,他老人家是有取舍的。即便是子路这种很值得托付的学生,老人家也坚持“因材施教”,头脑中绝对没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虚妄。

子路这一天虚心找老师讨教“事鬼神”的问题。

什么叫“事鬼神”,就是奉事鬼神的法门。关于这个“事鬼神”,胡适先生晚年有过调侃。年龄稍大,胡适先生也不怎么做学问了,经常在家里陪天天打麻将。他就讲一句话,好像麻将后面有鬼。就是打牌的时候,发现好像牌后面有人操纵,一会儿手气特别好,一会儿手气特别差。

什么叫后面有鬼?就是你觉得有鬼曹总,就总想把这个鬼揪出来,或者是通过各种仪式,比如摸牌的姿势来讨好这个鬼。

子路那会儿,估计还没发明麻将,但一定会有个牌九之类的争输赢的游戏。孔子之所以忽然对这个弟子爱答不理,其中应该就因为他忽然问到“事鬼神”——也就是如何讨好鬼神的问题,说不定也像晚年的胡适先生一样,沉湎进了什么不良嗜好。

这当然是玩笑话。重新回到因材施教的问题,孔子在这里就坚决不给子路这个弟子讲“鬼神”、“生死”的问题。老先生是有原则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孔子心中,子路算不算中人以上我们不得而知,但老先生是决计不肯正面同他谈“鬼神”的。

正面不谈,侧面呢?圣人也免不了秀肌肉,还是要偷偷显露一下自己的本事的。孔子的答案,就隐藏在对子路的斥责中。其实,好老师都是这个样子的。当年孙猴子想学真本领,菩提祖师当中骂了他一通,朝他头上敲了三棍,然后拂袖而去。猴子多精明,当场就悟出了老师的深意,半夜三更找老师学真本领去了。

孔子害怕子路没有这个悟性,只好把“真经”藏在呵斥之中附带赠送了。至于大家能不能领悟,就看个人造化了。

一、能事人者,方能事鬼

表面上,孔子讲得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连奉事人的事儿还没有搞明白的,怎么能奉事好鬼神?

实际上,老师的意思再直白不过了——能事人者方能事鬼。

你把人情世故弄明白了,能够极好的奉事人了,自然也就明白奉事鬼神是怎么一回事了。

二、知生者,方知死

子路这个弟子,很有点儿意思。当年,他和孔子算是不打不相识。本身是要恃强凌弱欺负孔子的,反而被孔子的德行所吸引,最后干脆拜孔子为师,追随他老人家周游列国,心甘情愿做个侍卫跟班。

这样的直性子,通常都是快意恩仇、直来直去的。问鬼神,老师爱答不理,人家并不气馁,接着问“死”的问题——死是怎么一回事。

孔子照理爱答不理:未知生,焉知死。

其实意思就是说,自己琢磨去吧。知生者自然知死。

问题是,即便明白了答案就在斥责之中。对于没弄明白“事人”者,没有做到“知生”者,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先进第十一》11:未见之见,未知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