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大力老师的文章《做完这些功课,你就自由了》中的那段“你所有害怕的、焦虑的、恐惧的,都是你的功课。克服了焦虑与恐惧,你就自由了。”颇有触动,又想起上次研修课,李老师说的“要胆子大点”,不觉就想到了自己的那些怕,譬如怕狗,离不怕有太遥远的距离。
这两天,我正处于休假状态。 昨天早上计划是围着星光岛溜达一圈,一个人带着耳机,听着课,吹着海风,心情愉悦。在进行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发现我前进的路上有四只狗在那里或是趴着,或是溜达,好不自在。
我四下观望,希望找个同行的给自己壮壮胆。一眼看见前面那个拿着伞的大哥,不过他停了下来,开始做起拉伸动作,看来是不会往前走了。
我鼓起勇气自己往前走了几步,心里琢磨着,“这几只小狗尾巴摇着,看样子比较友好,我昨天和卢先生一起从它们跟前走过,它们也似乎没有什么反应。试试吧!”转念又想“万一它们看我一个人,一齐攻击我怎么办?”我左右看看,“真是没有什么人啊!被咬了,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这样想着我又抬脚往回走。这一大早就在这进与退中纠结着,就是战胜不了自己怕狗的恐惧情绪。
怕狗,几乎是我的心病。见着狗我都是绕着走的。记得单位刚搬到福州北路的时候,因为是刚完工,当时工地上养的几只流浪狗还在。我们搬过来以后,总有一些爱狗的同事会从食堂拿点吃的喂这几只小狗,引得它们一直在单位的停车场、院子里转悠。
其中有一只浑身毛色乌黑油亮的小狗,后腿有点瘸,听别人说是它小时候被人打伤的,大家都叫它小黑。其实小黑是不与人亲近的,它虽然从人这里找吃的,却从不和人亲近,时刻防备着人类。
小黑是这几只狗里面是智商最高的。每天早上它会在停车场候着,看见一辆车进到停车位停下,它就摇着尾巴走到车跟前,就像那个酒店的门童,等着你打开车门下来,给它点好吃的。如果没有吃的,就朝着你狂吠,甚至一直跟在你身后边表达不满。我一般都是停下车,等它到其他车那里,再下来快步走到办公楼,或者找其他地方停车,总之就是避开它。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怕狗,大概是我的杏仁核掌管恐惧的这部分,对狗的恐惧格外强大吧!这狗一叫,我的交感神经就兴奋,会有种心悸的感觉,我的大脑马上做出了逃的决定。
恐惧,它不是事物本身,是大脑的机能对事物能动反应,是一种基本情绪,而且对有些东西的恐惧,终其一生都可能不会消失。
按照恐惧的具体对象,可以将恐惧分为以下三类:
生理性恐惧。正如达尔文所说“恐惧反应是一种古老的本能,不受现代文明的影响。”恐惧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着恐惧情绪,这是被写入基因里面的。还有一些生理性恐惧是后天习得的,比如小孩子可能对狗并不害怕,但在成长中建立了“狗是危险的”的观念,开始害怕狗,不知我是不是这种情况。
对人际关系的恐惧。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在社会关系中遭遇挫折伤害。比如幼儿期遭遇亲情的忽视,公开场合演讲失败被人嘲笑……这些情感挫折的痛苦甚至超过我们在身体上的感受到的生理疼痛,同样会使我们产生恐惧。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生活中还有一些不确定情境让人产生焦虑和恐惧。比如高考过后,在等待成绩出来的那种煎熬和害怕,有人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较低,会恐慌和害怕,会尽可能让自己重新回到确定的生活状态。
面对恐惧,我们一般会进入“战或逃”的应激模式,对某些生理性恐惧来说,或许选择回避是正确的方式之一 。对人际关系和不确定性的恐惧,选择回避,会让我们错失很多机会,阻碍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下面三类人容易选择逃避恐惧:
习惯内归因的人,对自身的态度往往会越来越消极,容易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和战胜恐惧。
完美主义者,他们追求完美是为了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控制欲,对失控和失败会感到恐惧,甚至对陌生的事物会感到害怕,产生本能式的回避。
不良思维模式的人,譬如“灾难化”的思维,总是沉浸在“如果我学游泳,淹死了怎么办?”“如果我被拒绝了,好尴尬!”之类糟糕的设想中,也会回避自身的恐惧。
我们无法彻底消除恐惧这种情绪,但是在恐惧出现时,我们可以选择合理面对。
直面恐惧,是改变的重要开始。将每一次恐惧都看作自我秘密的呈现,一次充分了解自我的机会,思考和认识这些恐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我觉察水平,更好地认识自己。
接纳恐惧。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卢平曾经对哈利说,“你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实是说哈利太重视自己应该勇敢的形象,担心自己因为恐惧而应对不了摄魂怪。不接纳自己的恐惧,反而更为恐惧所困。
运用小步子原理进行改变。认识恐惧,找到改变的目标,将最终目标进行划分,从小改变开始。譬如害怕别人夸奖,可以每天写下来三件夸自己的事,慢慢建立积极自尊的自我,由习惯自夸到被别人夸。
保持积极自我对话,减少内心自我否定的消极影响。将这些消极声音写下来,用文字进行理性的梳理,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思维的过程,并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完成自己的那些害怕的、焦虑的、恐惧的功课,或许完成的那一天意味着一个真正自由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