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害频仍,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图片发自App


【原创】作者|陶广顺

原载  2008-01-24 15:44:58 新华网


认识灾害,提前抗灾研究灾害,源头防灾

调研灾害,真情救灾甄别灾害,制度赈灾


  自1月12日以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过程。十几个省份持续出现雨雪、凝冻等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

  

  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部分地方供水管道破裂、房屋损坏。安徽雪灾已使逾百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川鄂晋皖新苏等地降雪,多条高速公路封闭;重庆大雪封山高速路中断,3000余村民被困山上……

  

  为了更好地抵抑风雪、抢险救灾,1月21日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做好防范应对强降温降雪天气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强降温降雪天气应对工作。各省区、中央各部委都积极行动起来,顶风雪,抗灾难,力保人民生命财产少受损失。交通部努力做到保干线畅通、保重点运输、保运行安全;铁道部加大临客车辆调配力度,开行数量,全力疏导客流;民航总局自动启动冬季冰雪应急预案;公安部专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加强指挥疏导,尽量减少高速公路封路……抗雪救灾成为这几天全国工作的重点,各级政府都努力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救灾上来,武警、军队官兵出现在各地抢险救灾现场。

  

  认识灾害,提前抗灾

  

  一年四季365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有灾害的降临。春天有旱灾、霜冻,夏天有水灾、冰暴、滑坡、泥石流,秋天有风灾、虫灾,冬天有雪灾等。灾害与人生相随,与社会相伴,甚至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人们对灾害的认识较少,往往把灾害神化、异化。即使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对少数的灾害能提前预防,但灾难来临之时,其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损失,仍然是十分可怕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同自然灾害的斗争。在人类同自然灾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就开始慢慢地认识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灾害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一种正常现象,风灾、雷雨、雪灾、地震、海啸等是地球自转、公转、地质结构变化、大气活动等等造成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一般的自然灾害,人们不仅是可以认识的,而且也是可以抗拒的。比如一年四季中出现的普通的旱灾、霜冻、水灾、虫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很早人们就认识了,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般性的抗灾措施。像这些常规的普遍的自然灾害,普通的老百姓经过文化传承和经验积累都知道,并能在灾害来临之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如修水库抗旱灾,遮盖植物防霜冻,砌河堤防水灾,打农药防虫灾等,针对自然灾害的形成特征,人们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来抗拒自然灾害,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研究灾害,源头防灾

  

  预防、抗拒自然灾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在古代,人们为了抗拒灾害,就开始了对灾害的认识活动。为预防地震,张衡制造了地动仪;为预防水灾,减少旱灾古人修建了都江堰等等。这些个人或集体的行为,都是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结出的硕果。

  

  要抗灾防灾首先就必须认识灾害、研究灾害。一年四季的灾害变化与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有着必然的联系,每一年都要出现,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雨少时形成旱灾,雨多时形成水灾,风大时形成风灾;春天气温低到零度以下形成霜冻,冬天雪大就形成雪灾。如果要准确地抗拒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就必须对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自然灾害。我国建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地震局、气象局、水文站,对当地的地质结构、大气、气温、风、水文等进行专业研究,用以预防地震、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随着研究力度的加大,预测准确性也进一步提高。现在,气象部门通过网站、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等媒体播报天气预报,哪天刮什么风,下多大的雨点,气温几度等都能准确的报道,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还应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力度,力争不但能预测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天气情况,还要能预测几年、几十年内将要发生的灾害,使人们能从灾害源头上提前对灾害进行彻底的预防。

  

  调研灾害,真情救灾

  

  新中国建立后,抢险救灾就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职能。每当某一地方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灾难事故时,政府就从国库中按照预算拨出资金对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进行救济。同时,许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也踊跃捐款,对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支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对灾区的支援力度也就越来越大。扶危济困、抢险救灾历来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发扬光大,今天,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财富,每当灾害发生时,诸多的机关团体、人民群众都会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救灾区人民于水火之中。

  

  但在救灾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良情况出现。一些地区的灾害是发生了,但在报灾时,受灾地区的灾民甚至政府都会充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对灾区的慷慨救助而有意识地夸大损失程度,有的甚至不经调查、统计,任意乱填、虚报浮夸,利用灾情来发展经济。一些地方发生灾害后,在政府及他人的救助下,能很快地发展起来,为此,在一些人的心中就形成了一种不道德不健康的心理:小灾小富,大灾大富,不灾不富,使灾害的发生成为一种致富的机遇。在这样的心态下,一些地方的政府及一些人就漠视灾害的预防,更有甚者还希望灾害就发生在本区域内,越大越好。

  

  救灾的本意是弥补因灾害受到的损失。因此,为了实现救灾的本意,消除救灾形成的不良心理及做法,每当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应派出调查组对灾区的损失进行严格的调查统计。然后,根据灾区实际受到的损失,进行真情救助。

  

  甄别灾害,制度赈灾

  

  每当灾害发生时,抢险救灾是一个国家政府义不容辞承担责任的时候,也是其他未受灾害地区的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支援灾区的时刻。但政府应把抢险救灾与预防灾害、抗拒灾害很好地结合起来,制定系统的防灾、抗灾、救灾制度,使防灾、抗灾、救灾成为人们防范灾害的共同心理,继而沉淀为人们良好的文化传统,并能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

  

  但由于在救灾过程中形成的不道德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了人们的预防、抗灾的行为,政府在制定救灾制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制定防灾、抗灾措施,并且必须把防灾、抗灾作为第一要务来看待。比如救济水灾时,政府就必须把预防水灾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各级政府就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划,在一年的冬春季节,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制定规划,修建水库塘坝,加固河堤,清理河道,做好防灾抗灾工作。对防灾抗灾工作每年都实行严格的检查,并且加大惩处力度,力促防灾抗灾工作圆满完成。

  

  每当灾害发生时,上级政府应对灾害的发生进行甄别。如果是防灾抗灾工作圆满完成的情况下发生的灾害,就应该给予大力支持,进行最大限度的援助。如果是由于没有做好防灾抗灾工作而形成的巨大损失,政府应先进行救灾工作,在救灾后,应对那些没有完成防灾抗灾工作的单位和官员给予惩戒。

  

  要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责任,努力发扬抢险救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消除不道德不健康的心理,把防灾、抗灾、救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实行制度赈灾。每一项具体的工程都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规划,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把抢险救灾工作预防好、巩固好、落实好!(陶广顺/云南省宣威市地方志办公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灾害频仍,我们并非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