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的5句话,请父母们嘴下留情!

图片来源:网络

语言若用好了,便是暖入孩子心扉的春风;用不好,也能成为伤人的刀子。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本意都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但用错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良苦用心,就变了味。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开头就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上的暴力,是一种更为隐秘、不易察觉的暴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

其实这种隐形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小恩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盘点了父母常对孩子说的5句话。

每一句话,都像利刃,扎入孩子的心里。

对外表的恶毒评价

“好胖”、“好矮”、“好瘦”、“头发好丑”、“穿衣服好难看”,这样的词汇,别说是孩子,大人听了都会感到刺耳,受不了。

图片来源:网络

有时候大人可能只是开开玩笑,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的: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电影《我的ID是江南美人》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

美来小时候是个小胖妹,因为外形,她从小到大都在承受校园霸凌。

被嘲笑成“肥猪”,和喜欢的男孩告白被嫌弃“丢人”,即便瘦下来了,依然只是苗条的“丑女”,她最大的愿望是:变得平凡,不要丑得太出众。

图片来源:网络

外貌让她疲惫不堪,于是她决定整容。

没有人不在意自己的长相,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有自己的独特之和可爱之处,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势,其实更重要。

这样,孩子才不会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纠结自己的外貌上,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

一味地强调“我是为了你好”

父母都特别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悄无声息的把一只脚踏过分界线。

以爱为名,干预他人的生活,活生生地把"我是为你好"变成了一种伤害。

papi酱曾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视频,一改往日的诙谐逗趣,很走心地和网友聊了聊她想对天下父母说的话。

她说很多父母,喜欢把“我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因为你,我才会变成现在这样”挂在嘴边。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的这种付出感动了自己,然而作为子女,听到这些之后,心里面其实不是感动,而是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让我们觉得,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子女造成的。

视频里,papi酱自曝曾和母亲大吵一架。因为母亲退休后,每天的日常就是在家待着,生活的全部就是子女。

图片来源:网络

她认为父母应该意识到:在你们的子女独立之后,你们的生活不应该还是只有子女。

我希望你们的幸福感不是全都来自于子女,你们的幸福感,应该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组成。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很深情,也很伤人,而且越是懂事的孩子伤得越深。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评价这种行为说:“爱,是施虐者的伪装”。其实,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就是在追求权利和控制。

我们从小都被教育要尽孝,于情于理都没错,但多少人擅长以爱之名的伤害,拿孝顺来作为道德绑架的第一步,一句轻飘飘的“都是为你好”,杀人于无形。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是为你好"这五个字成为了说服别人最好的借口,也是当代人心中最沉重的痛。

不健康的对比

有个段子说得很扎心:每个孩子从小都有一个天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曾或正在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下。

《少年说》里,一位女孩鼓起勇气登上天台,对着下面的同学和自己的妈妈,大声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妈妈老说,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呢?”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图片来源:网络

在她的家庭里,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乃至全联盟第一的学霸是她的闺蜜。

因为体育差,她的父母,就将这个品学兼优的女孩过往的成绩、努力全盘否定。

哪怕最后女儿流着泪,说自己并不适合打击教育,妈妈还是不为所动。

孩子长期得不到认可,他们只会加倍地自卑,最终沦为习惯性自我否定。

大人们常常自以为是,他们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少年们看的比谁清楚,懂得比谁都多。

郑渊洁说:经常拿比孩子强的人刺激他,这类语言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刺激并不会激发孩子进步,对孩子不评判、不对比,接纳他本来的样子,挖掘他的闪光点,才是让他不断进取的源泉和动力。

威胁遗弃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发现这句话出现的频次,也挺高的。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妈妈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再丢三落四,别人就把你的玩具拿去玩了”

“你再不吃,爸爸就吃掉了”

“你再不走,我就走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

“你要是还这样,我就告诉你爸爸”

相信很多妈妈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总是在无意间把这些话脱口而出。

表面上我们似乎解决了孩子“当下的问题”,可你知道这些话对孩子的身心有多大的危害吗?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是形成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会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这种安全型的依恋也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

反之,当孩子的亲子依赖是不安全类型的,他们会在探索过程中更多出现退缩行为,而这种退缩又非常可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斥责甚至嘲笑……

于是,本来就处于分离焦虑中的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焦虑,妈妈回到家之后就会特别黏妈妈,也可能用更多的哭闹来试探妈妈还爱不爱自己。

所以,安全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十分重要,请不要用“再……就不要你了”吓唬孩子,也不要跟孩子随便开“你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

言语辱骂“真没用、真笨 ”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什么体验?

最高赞的回答让人心疼:

小时候,当爸妈骂我「真没用」「太笨了」的时候,我的心,我的身体都在抽搐。然后听着听着就心痛了,痛着痛着就麻木了,现在真的成为了没用的人。

每个人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孩子更是如此。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会给予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爱的给予,或许还有所欠缺。

家长的一句“真没用”,在语言上直接否定了孩子的价值,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漠,更让孩子的自尊心和价值感遭到打击。

建议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多和孩子谈谈心,当孩子遇到挫折和低谷的时候,比起用言语让孩子雪上加霜,不如捧住他受伤的心,告诉他没关系!

有时候,最伤人的不是人身攻击,而是语言暴力。

父母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口无遮拦,对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说,活了30多岁,很奇怪,父母小时候对自己说过的话,很多都忘了。

但那些打击、嘲讽、挖苦的话,却随着年月,变得越来越难释怀,像一个伤疤,偶尔还是会疼。

身体上的伤害,会随着时间愈合,但心灵的伤害却很难抹平。

你说的话就是一把无形之刃,也许表面看不到创口,可只要被刺,伤口便久久不能痊愈。

有时候你看似无关痛痒的一句话,却是很多孩子终其一生摆脱不掉的阴影。

言语有度,请嘴下留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伤孩子的5句话,请父母们嘴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