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以为孩子不离开视线就是陪伴?两个法则教会你真正的陪伴

1.你给孩子的陪伴,是“假”的吗

前几天,碰到一位前同事,说起孩子,便开始吐槽老公:让他带会儿孩子,他要么拿一堆玩具给孩子,要么就从电视上调出动画片,然后自己在旁边抱着手机看。孩子玩一会儿无聊了,又来找我。一说他,他还振振有辞“他又不跟我!”

的确,我们身边很多爸爸都是这样,他以为陪伴孩子就是守在他身边,保证他的安全就OK了。

他们会说:“我只要有时间,就拿来陪孩子了。”但是,如果你每天只是表面上陪伴孩子,实际上却在玩手机、看电视,缺乏与孩子的互动和交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低质量的陪伴。

那怎么样才叫高质量的陪伴呢?

简单来讲,就是和孩子有高频率的互动,用心去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想法,陪孩子做让他感到开心的事情,即使时光是短暂的,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满满的爱意。家长陪孩子一起经历、一起玩耍,和孩子情绪产生共鸣,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内心温柔、充满爱的人。

根据近期发布的《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显示:一方面,0-3岁孩子父母亲子陪伴时长在工作日达2-4小时,而节假日亲子陪伴时长则可高达8小时以上。另一方面,81.7%的父母存在着低质量陪伴宝宝的问题

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父母愿意将更多的非工作时间用于亲子陪伴,但是大多数亲子陪伴的质量并不高。

2.高质量的陪伴为何如此重要?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来源,而人幼年时的安全感是一生良好性格发育的基础。如果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孩子性格容易出现缺陷,安全感不足的诸多坏处就表现出来,比如难以信任他人、敏感、悲观等等。

以前我们认为父母的陪伴时间越长,特别是妈妈的陪伴时间越长,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强。

后来,心理学家发现,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为,孩子的内心极其的敏感和脆弱,即便是婴儿,也能感受到养育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他们能通过抚养者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来感知养育者的内在状态。

如果父母在陪伴过程中,只给孩子被动的回应或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没有充分的链接,也就没有流动的爱。父母的参与度,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是爱孩子的最高体现。

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调查研究了11000名出生于1958年的英国男女,询问他们的童年模式。

最后发现,那些童年获得父母较高质量陪伴的孩子,长大后智商明显高于童年缺乏陪伴的孩子,并且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就业方向更加清晰和坚定。

这种差异,即便到了现在四、五十岁的年龄仍然无法被忽视。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是“陪”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所散发出的耐心、温暖、体贴能够被孩子感知和吸收,从而让孩子在心里真正对亲子关系建立认同感、亲密感和安全感。

所以,陪伴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3.怎样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一是坚持亲子陪伴123法则。

这个方法来自台湾,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三件事的其中一件事。三件事是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经过台湾百万家庭的实践证明,每天按照“123”法则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长时间漫无目的地腻在一起强百倍!

我家女儿小的时候,每晚临睡前都是我们亲子共读的时间,上学以后,渐渐不再需要我为她读书。但是我们喜欢各自拿一本书,靠在床头,一起品味书中的智慧。这两年,我们又发现了另一种共读方式,就是在每天早晨一起上学、上班的途中,我会挑选一篇文章来朗读,有讲道理的,有教方法的,有谈论热点问题的。女儿很喜欢听这些“鸡汤”,读完以后我们也会联系自身再聊两句。在“鸡汤”的滋润下,我欣喜地看到女儿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喜欢思考。

孩子越大,沟通越难,每天和孩子聊聊天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妈妈,你今天又有什么收获?”这是我家喵小悠和我睡前聊天时经常问的一句话。这时候,我就和她讲讲我今天做了什么比较得意的事情,有什么令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是今天看的书或者文章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我是怎么想的?喵小悠总是迫不及待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给我提些建议。在热烈的讨论中,话题不知不觉就转移到了她的身上,大多数时候,我会静静地倾听她的想法,偶尔发表一些意见。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家庭成员一起做做游戏,比如踢皮球、角色扮演、猜谜语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家庭充满愉悦气氛,让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而游戏中的一次次胜利,也有助于孩子培养出自信的品格。

二是与孩子进行“海沃塔”式的聊天

“海沃塔”是一种犹太人家庭传承的学习方式。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为犹太精英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模式,他们的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

海沃塔式的聊天有三个核心: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倾听和表达,就是你要先关掉自己内心说话的声音,不要急着下结论或提出解决方案,你要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多说一点。比如:

孩子说:“老师因为小明一个人上课说话,就罚我们一个组的人打扫卫生。”

如果你回答:“老师也是为你们好,你们以后上课不要再说话了。”这天就聊死了。

如果你回答:“你们是不是觉得挺冤枉的?”那孩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也得以宣泄。

探索和聚焦,就是在集中注意力、围绕主题的同时,探索最大的可能性。比如:

孩子说:“我们当然很冤枉了,所以我去找老师了,但是老师没有接受,还是要罚我们。”

“你还挺厉害的嘛,还知道找老师申诉。”这是用肯定性的语言赢得更多可能性。

话题慢慢朝更深的方向发展,期间孩子可能会跳到别的话题上,但是需要你把他再带回来,这才是聚焦。
支撑和挑战是进一步塑造验证想法的过程。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请他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孩子:下一次再碰到这样的事情,我要换一种方式去和老师说,说不定老师就接受了。

“为什么你认为换一种方式老师就会接受?”

“你有没有想过,老师就是特意这样做,让你们以后都不敢在课堂上接小明的话?”这是挑战,是通过不断提问题,看看忽略了什么。

“海沃塔”式的聊天初看很复杂,但是一旦养成思维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越聊越开,越聊越深。

很多父母总说自己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其实只要你掌握了高质量的陪伴方法,你一定会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拥有一个更独立的孩子。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一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心理学者李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以为孩子不离开视线就是陪伴?两个法则教会你真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