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翠山居杂记(五)

1.今日(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1周年纪念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40多天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钟就有一条人命消失。国之殇,民之痛,勿忘。

2.说出来的话,就像一面镜子,你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别人也从镜子中认识你。好好说话,对我们的一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了解一个人,或者被别人了解,都从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开始,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一刻就基本分明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你的第二张名片。懂得倾听,很多时候比会说更重要。

3.重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高高在上地指手画脚。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这是一位真正学者的理性。他笔下带出来的这种观世的态度,比他告诉我的知识本身,对我更有价值。

4.昨夜多喝了几杯清茶,居然失眠了。翻翻手机发觉谢瑞也没睡,凌晨一点还在朋友圈转发阿尔写的银川史记——孟浪去世了。今人知道诗人孟浪的并不多,就像很多人只知道去世的诗人海子、顾城,却不知道诗人昌耀、戈麦……中国当代诗人,优秀的诗人比比皆是,他们为这个时代抒情,不仅是简单的赞颂,而是直面,充满对所谓的真理充满质疑、思辨,孟浪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阿尔的纪念文章写得好,诗人已逝,死亡不是可怕的。纪念和缅怀乃至重温他的诗歌,应是纪念孟浪的最好方式。对逝者,我们并不仅仅是满怀悲伤,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他的诗歌,而这些能让一个诗人永恒。就如孟浪所写:

在海拔中

海拔升高了世界的寒意

在海拔中,他拨开上升到肩顶的神秘

在海拔中,他要拉住那离他愈来愈远的手指

手掌,放弃了把握命运

手腕,缭绕着来世的烟云

手臂,折叠出今世的躺椅

舒适的,呵,不负责任的安逸

海拔,把痛苦的力积蓄

他将欣然释放世人的所有笑容

被氧化的内心生活:前奏

白纸升到了天上

那里传来耳语写满白纸

繁华落尽,繁华落尽。

笑容后撤了

他正面临危险的职业的威胁。

有人敢于不服

封面痛苦

中心页燃烧,蓝,蓝,蓝……

仍是生活必需品的天空

已刷满油漆

看上去如此簇新、亮丽。

生活一点也不耀眼

地狱在上升

邪恶的美丽趋向停——

千百万人的笑容后撤了

他正面临危险的职业的消失。

黑色战斗衣,黑色蝴蝶:

几片世界上最大的树叶!

几片世界上最大的肺叶!

看哪!大街——被废弃的生命输送带

人类,这些可爱的小气泡、小斑点

生动地、更生动地动了起来。

5.越来越对古方古法上古人物及故事感兴趣。拿繁体字拆文解字也有意思,比方灵,「灵」由「靈」简化而来,靈底下一个巫,上边一个雨,通过口念咒语来与天地沟通,然后下雨了,灵验了。这种仪式古代叫祝由。祝由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篇,借画符等形式改变病人的心理和气场,对某些疾病有良效。祝由是《黄帝内经》成书之前,由上古真人所创的一种用符咒治病的方法。看这些,就像看《山海经》里的志怪异兽,上瘾得紧。

6.海量信息真害人,约略一算我竟月余没翻过纸质书了。中国传统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看,脑子空白地看,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学会对角线阅读,譬如这一页,你头里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再选一个,对这一页的信息就基本有个判断,如果是知道的,那就翻过去了。还有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嘛。那些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也许这本书读完只提炼一句话,一句最精的话留给自己。

7、世俗间颓丧的多是男子,女子少有颓丧。女子在世俗中特别韧,为什么?因为女子有母性,因为要养育,母性极韧韧到有侠气,这种侠气亦是妩媚,世俗间第一等的妩媚。

8、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9、几年前,张首晟带着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去IBM实验室开会,路过可以俯瞰整个硅谷的山顶,张首晟停下车,望着山下正野蛮生长的硅谷对戴希和另外一个朋友说:“人生要做一点大事,要追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彻底颠覆游戏规则的技术,而不是在旧框架里修修补补。”

而今张首晟选择了自我了断,他颠覆了一切规则及规则以外的东西,再不用修修补补。

戊戌冬月初七

小满于不退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翠山居杂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