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家长这样「立规矩」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放手鼓励孩子

自测一下,

你家孩子有没有

出现过以下情况:

不喜欢吃正餐,喜欢吃零食。

不让他碰的东西,一定会去碰,甚至会当着家长的面故意惹事。

让他刷牙、睡觉、吃饭,得到的回答一律是“不,就不”。

抢别人的东西,甚至动手打人。

沉迷电子设备,如手机、iPad。

店里看见喜欢的就要买,不给买就大哭大闹甚至满地打滚。

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反而哭闹不止。


如果符合上述超过半数的情况,

说明你家孩子「规则感」不够强。

成长到三四岁以后,孩子开始同理他人的感受,自控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只不过在某些时候,还是会表现出冲动任性、无理取闹的行为。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维和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额叶远远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像大人那般深思熟虑,难免意气用事、容易冲动。如果把大人的前额叶皮层比作精装房,那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就好比毛坯房,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另外,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十分有限,嘴上说不清楚,会下意识地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大发脾气。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伤人”行为,并不是因为暴力倾向,而是孩子心智尚不成熟,不易自控。

「立规矩」的好时机:

孩子犯错时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穿衣……逐步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当行为」。

孩子的「不当行为」,有的是在探索世界,有的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还有的是因为认知局限而做错了事。此时,正是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帮助他形成“规则感”,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尝试做。

“表达爱”和“立规矩”

从来不是对立的

身边的家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无忧无虑地玩耍,顺应并解放他们的天性,快乐的童年比立规矩更重要。

另一类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立规矩”要从小开始,孩子听话最重要,必须严加管教。

这两种教育观点,乍一听似乎都有道理。持有不同观点的家长据理力争,也都认为自己做的对。

但其实,「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就是统一的。父母所要做的是把握好这个度,过犹不及。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让他们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意识。不重视规则教育的家长,孩子很容易变得不懂礼貌、不会尊重他人;而管教过于严厉,也容易让孩子变得过于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而在温柔又不失坚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拥有良好的性格,成为快乐、自信和受欢迎的人。

记得《家庭教育》中

有这样一句话,

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点: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

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不放肆叫做规矩,

不活泼叫做呆板。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放手鼓励孩子

专家建议:家长们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最好采取「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式。

所谓的「坚定」是:设置规则时,对于一些触碰原则的事,坚决不让做。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全家共同配合」,不能妈妈坚定,奶奶妥协,家里的所有成员要保持一致。

所谓的「温柔」是:当孩子与同伴玩耍时,如果没有出现严重的伤害性情况,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干预,适当放手。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在安全范围内适度进行就好。

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温柔而坚定」关键点在于,在不扼杀孩子天性的前提下,让孩子勇于面对错误,承担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就像下面绘本里讲的那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明家长这样「立规矩」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放手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