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5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量感培养

 

【摘要】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类与长度相关的问题,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量感”的价值和优势,并将其和数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量感”的培养,学生能理解各种计量单位的概念,掌握量的大小,提升学生的数学估算水平。除此之外,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前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看到知识的传递,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感知,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层。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量的辨析问题,学生时常出现错误。因此,学生量感的缺乏问题,值得教师反思。新课标的颁布,使我们看见了“量感”正式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也引起了诸多一线教师的重视“什么是量感、量感的培养有什么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

、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估测能力的提高意味着量感的增强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借助参照物进行估测,如身高有多高、教室有多宽、旗杆有多高、操场有多长等。这些长度我们都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出其精确值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精确值,只需要一个估值就够了。因此,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并能够获得更好的观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思维,引导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量感直觉,使其能够很快地解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

(二)学会更好地认知世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利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利用数学量感来认识世界,还要通过计量单位加速理解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教师需要训练学生,使其提高对数学量感的认知度。这也要求学生对生活更加熟悉,能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够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

二、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一)在生活中积累量感

许多小学数学的知识、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而学生的量感正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从现实的环境中找到量感。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量感[2]。

比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学习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小学数学教学,其知识积累程度并不深,所以我先是应用具体的实例向学生传达了量感的概念:3个香蕉比一个梨的数量多;老师的手掌比你们的手掌大。并且利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们随机说出一个有关量感的关系。同学们顿时充满了学习的激情:“我的头比小狗的头大!我们班的同学比1班的多!”,这样的趣味化的师生互动,不仅能让学生逐渐培养量感,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数学表达形成量感

小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特殊方法来了解这些数量。所以,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轻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彼此的启发与沟通,最终帮助他们建立量感。

比如,在“百分数”一节,我就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任务:“现在我们到购物中心看一下各类电子产品的价钱。”课堂上,请学生讲讲发现的百分数数据:“我发现了一台冰箱,降价10%!”“洗衣机5999元,限时折扣40%!”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教室里的交谈和沟通还能促进学生对量感的理解。这是一个学生特有的思考方式。这样,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沟通交流,理解量感概念,并能了解别人在看实际情况时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活动,更能促进量感意识的形成。

(三)通过兴趣教学培养量感

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对“量”的认知和理解主要依靠兴趣的能力,他们的终极目的是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量感[3]。

例如,在“分数”知识学习中,我设计了一种分数化简的游戏,让学生加深数量的认知:“现在,请大家帮助教师化简这些分数,看谁做得最快。”一段时间后我继续问道:“同学们在化简中有没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进行回答:“我发现了,就是同时除以一个数。”此时,我利用学生对分数化简的特殊理解机会,把“数量”这个概念引入到课堂中。透过这些活动,不但能让同学们对数学更有兴趣,还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而发展自己的量感。

(四)开展测量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量感是在长期的锻炼和对事物的持续的认识中逐步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往往是模糊的,而且是高度随机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动“量感”的转化,并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量感”。要迅速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目标与规划的驱动下,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定量化,发掘潜能[4]。

比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一分钟”的时长,让他们在一分钟之内做一些事情,比如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说话。运用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理解;此外,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同学们测量铅笔的长度,自己的腿长度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测量,不仅使学生们感到兴奋,而且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量”的概念,了解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并能作出有效的应对,提升了自身的量感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有效的锻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陈静. 强化度量意识 重视培育量感——以"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J]. 小学数学教育, 2021(6):3.

[if !supportLists][2] [endif]黄庆松,梁杰瑜. 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 西藏教育, 2021(9):3.

[if !supportLists][3] [endif]方璐. 在感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以"1分有多长"教学为例[J]. 小学数学教师, 2021(7):4.

[if !supportLists][4] [endif]武传刚."量感"培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000(003):42-45.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