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子教育的一点感悟

周五晚上参加了一次心理沙龙,话题是亲子关系,听完后感触也比较深,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仅供借鉴!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的起点是出生以后,实则不然,早在胎盘期,孩子就已经在发展,也可以称为前发展阶段,或者发展准备阶段,持续时间为从胎盘期到一岁左右,在这一阶段,主要发展自身的机能,构建各种组织,建立各种神经链接。这一阶段总的观点就是任由孩子发展,当然这里不是说不管不顾,是在安全卫生的范围内,任由其发展,因为他(她)每一次与外界接触,都会肯定自己,熟悉自己。举个简单例子,当婴儿第一次用把手塞到嘴里时,他不认为这手是他的,所以很好奇,行为也有可能不连贯,经过多次尝试,他才认识到这手是自己的。还有他第一次打嗝,也会吓一跳,他不认为这是自己的,等慢慢熟悉了,才不会被惊吓。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逐渐萌芽,所以你对他的任何阻止(危险的除外)对他都是一次正常尝试的打断,他的神经链接和组织发展可能就会少那么一点一块。从一岁多开始,我们大人的任何行为和表情都开始在婴儿身上印记,被模仿,孩子在这一时间非常注重细节部分,所以就有文章说婴儿在看彩色卡片时关注的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相反是一些小的地方。

      二岁多开始,婴儿进入下一个阶段,情绪发展阶段,这时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意识,尤其是自主意识,他能感受到不同话语所带来的含义,也能表达不同语气不同意思的话语,这时期的婴儿确实很神奇,模仿力超强,判断力也很强(当然仅限于前逻辑的东西),这一时期的婴儿更注重情绪和情感,总的观点就是要高质量的陪伴,要共情的陪伴,任何敷衍的陪伴都会被他看穿。婴儿在这一时期的意识大多是集体意识,也就是守家庭影响较大,比如父母吵架,刚开头的时候,在场的婴儿就已经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了,他在听,在判断,是继续玩还是表现出相应的情绪。这一点我是有感触的,孩子妈妈有一天不知为什么闹情绪,虽然不强烈,但女儿已经停下了所有的动作,不一会儿表情也跟着凝重,哭了起来。这一时期持续时间从两岁左右到六岁。

      下一个时期是青春期,这里的青春期时间比较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12岁到18岁,是从11岁开始到二三十岁,比较凸现的是12岁到18岁,这一时期,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也有了那种成人感,他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尽管有的不太现实,他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尽管看似错的离谱。这一时期总的观点是与孩子共情,允许孩子的辩驳,但一定要循循善诱,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如果前两个时期,亲子关系非常好,这一时期也可以展开辩论,这一时期主要发展孩子的智力,家长与孩子一起交流越多(是平等交流不是叨叨),孩子主动交流的越多,孩子的智力越能激发,求知欲也越强,不少中学生发明创造震惊世界,这或许就是理由!

在对待亲子关系上,除非危险,否则尽量让孩子自然发展,不要过多干预他,当然不是说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温饱不管不顾,而是适时的提供各种素材,比如带他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他体验特长而不是武断的报班。让他自己决定,是学还是不学。还有就是,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大人身体力行,大人说到做到,小孩子也会慢慢的想这一方面靠拢!

        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这里需要因材施教,借一个事例结尾吧,在德国生活的一对中国夫妇,要把孩子送到德国的幼儿园,他们在被幼儿园调查了解完毕后,问了一句幼儿园将怎么培养我的孩子,得到的答复是:先观察两年!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都先入为主,很多时间太急功近利了呢?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亲子教育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