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读《叶圣陶教育名篇精选》65

第六篇  必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论

六、精读的指导——《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一)通读全文

在指导以前,必须要求学生要预习,预习要有实效,方法要切实,必须要认真,下面就是预习工作,作者分别说明的方法,首先就是通读全文。阅读国文本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分段落,不加标点符号的本子供学生预习。另一种本子是分段落,加标点符号的文章进行预习,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用已经有段落和标点符号的文字预习,只是随便的读了一遍,不会用心思考为什么这样分段?为什么这样加标点符号。作者推荐第二种方法读书,是让学生通读不分段落,没有标点符号的一个本子,让学生思考怎样分段?怎样加标点符号的?学生会用心思,预习本子,可能最终成绩不免要出错,这没有大的问题,在不出错的地方,都是学生仔细咀嚼过的,这是终身受用的。那么现在的教科书都已经是有标点符号和分段的了,这也不影响我们学生认真的阅读,只要你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分段,为什么用这个标点符号?他的事一定正确吗?用一种批判的眼光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教师要如何考察学生预习的成绩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对比本子,订正自己的错误,在读法上也分成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吟诵一定要按照国语的发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下功夫,使听者移情动容,吟诵文言的时候,可以用各地不同的调子,彼此不一致,都是为了传达文字的情绪,畅发作者的感兴。关于宣读,是依照对文字的理解,平静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句子组织与前句后句的分界。宣读是基本一种,必须理解在先,然后传出情绪与畅发感兴。并且要考察学生对文字理解与否,听他宣读是最简单的方法。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点名,让学生用宣读法。

(二)认识生字生语

通读全文才能知道,文章的大概要能通读下去,就必须把每个生字生语都搞清楚不可。每个人使用的方法不一样,有的依赖字典、词典,理解他们的读音和解释,这还不能算是充分的认识,必须要知道他在某一场合,用这个字这个词是否适合,这才是真正的认识了这个字。在当时的年代,只有《康熙字典》和《辞源》两个工具比较好用,那么就可以推荐学生用这样的工具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发现生字生语正当的用法。

学生预习,通常要写笔记,将自己理解的生字生词注解写在笔记里,这是一件好事,记录下来自然就理解深一层。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方便考察,但是,如果学生不认真,随随便便抄几个解释来充数,那么这样对学生没有好处的,这就没有做到真正的预习的事情。作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平常使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和习惯面对生字生词,依据本文寻找自此的确切意义,教师也尽量的给予提示和方法,帮助学生弄清这些字词的意思,不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土壤,尽量的写笔记是有用的信息。想要考察学生是否对生字生词理解了,理解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看他的笔记,也可以听他的口头回答。当然学生的预期效果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很好的,那么通过长时间的练习,相信对学生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许多学生面对生字生字往往就是用模糊笼统的语言解释这是一个坏毛病,如果养成这样不认真的习惯,是对以后的学习无益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的预习,要改正,不犯模糊笼统的毛病。

(三)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

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例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裁剪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些都是不同的观点。如果是非常深奥的问题,估计学生也未必知道,但是学生必须要解答的问题,就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去尝一尝参考书,通过自己的一番摸索,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听老师的指导,会理解得更深刻。让学生写笔记自然是一个好的预习办法,但是要收到实效就必须督促学生写笔记要精心去撰写,必须要经过自己查找参考书经过思索得出来的结果,而不能马虎地抄几句文章中的家具就敷衍了事,这样是没有太大收获的。想要养成好习惯,必须在老师的日常训练和指导中逐步形成的。

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做主席,做评判人,学生自己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充分的准备,要让每一个人都要开口,但是,不能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一定要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第二,在平时养成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好习惯,还要要求学生能听取别人说话,学会批判别人的话,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对比自己与他人的意见,通过这样的历练,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了。在玉溪讨论活动当中,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必须抱着客观的态度,讲述国文教学中的正确的观点,而不能抱有主观的情感态度,对某一文字,偏爱,就说得很深入,对自己不喜欢的材料就简单一句提示,这样都是不正确的,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的笔记上,给一个简明提要,要写到学生的心里去,让他们牢牢记住。

个人感悟:在学生自己的预习课文时,一定要认真,要写笔记,要将自己不懂得生字生词,自己去查阅参考书,字典,词典等,尽量的去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语气语调,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这里老师的作用是,提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426读《叶圣陶教育名篇精选》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