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屑,只因不懂

      以前我对小学教育心存偏见。

      我认为:小学教育的含金量不及中学教育,中学教育的含金量不及大学教育。总之,一级高过一级。大学教师是最了不起的,需要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现在门槛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毕业于211、985重点院校,还要有过留洋经历。

      相比,中小学老师则不需要这么高的资质。相同专业,如果大学老师需要一缸水,那么中学老师只需要一桶水,而小学老师只要一瓶水就够了。所以,我对于小学老师的水平颇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把自己降到小学生的思维层次,讲一些基础知识或常识,就可以了。

      今天我和好友一同去了大钟寺中坤广场。那里到处都是教育培训机构。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小学生。走进其中一个,人满为患。前台忙着接待前来报名和上课的学生。沙发上坐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我看到朝气蓬勃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着,时不时和学生互动。台下的小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那专注的眼神和体态说明:他们正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教室布置得很温馨,以绿色和蓝色为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多媒体设备和各种先进的教具恰当地组合在一起,为老师讲课提供了有效辅助。

      这时,一堂课结束了,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出来,脸上带着快乐的笑容,好像玩了一场有趣的游戏。

      朋友的孩子今年7岁,在这个机构学习数学。他出来之后兴致勃勃地问我:叔叔,您知道1减1等于几吗?我说不知道,等待他回答。他说:1减1等于2。我不解,问其原因。他眼神里充满机智地说:因为桌子锯掉一个角,剩下两个角。他又说到:1减1也可以等于0。因为一个苹果吃光,就没有了。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叔叔,我厉害吧?!

      我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办法让小孩子爱上数学的。我以前一上数学就头疼,总觉得数学太过于枯燥乏味。

      我还在网上听过一些明星老师讲授的大语文课程。课程的知识相对简单,难就难在授课方式上。老师需要用小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表达。

    为此,他的语速很慢,动作和表情夸张。主要是讲有趣的小故事,声情并茂。为了让学生听懂,还要模仿故事里人物的动作和声音,把学生逗得哈哈大笑。

      如果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也就听个乐呵。这就与看节目没什么区别了,节目中的演员比老师演得更好。老师夸张表演的目的在于,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这个目的一旦达到,接下来就要实现另一个目标:温故而知新。

      为此,老师会在学生兴趣正浓和比较专注之时,结合自己讲的故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思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桥梁,驶向新的知识天地。

      比如在讲到孔子的生平时,问到:同学们知道男人在古代可以娶几个妻子吗?学生们给出天马星空的答案。有的说1个,有的说5个。老师笑而不语。这时有人大喊到:100个。老师扑哧一声乐了:娶100个?养得起吗?哈哈,只有一个人养得起,他就是皇帝。

      类似这样的问答、互动、大胆想象和精确点播,贯穿了整个课程。教学演绎成老师与学生的一次次精彩对话,摩擦出知识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而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唱一合,体现了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功力。

      教小学生,最难之处在于表达分寸的拿捏,首先要将成人思维转换成未成年思维,将成人语言转化为小孩子熟悉的语言。其次,要将深奥的知识和道理,转化为简单却不失其本意的知识和道理。使孩子在其经验的范围里学到真东西。

      最后,要在孩子兴致正浓和注意力最集中之时,打开他们思维的门,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要通过课前设计和随堂观察,找到引导的最佳切入点,当机而教。这一当机的把握,是优秀老师与平庸老师的分水岭。

      所以,教小学生一点也不容易。难的不是知识的深度,而是表达分寸的拿捏。这里要提一句,虽然在课堂上,讲不到太深的知识,但老师的知识水平绝不能浮于表面。相反,要在理解其要义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形成一个个生动有趣又有内涵的故事。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一化就变味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何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以及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积极投入到小学教育的事业中来。一方面,家长们重视孩子教育,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太苟同),这就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机;另一方面,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发展空间极大,引导好了,成才的机会成乘数效应。最后,如前所述,小学教育非常有挑战性,难不在知识本身,难在表达的分寸。

      记得斯宾塞说过一句话:“有一项原则,它能阻碍所有知识的吸收;它能制造争论,并使人永久保持无知。这项原则就是:没有经过详细的考察,即心存蔑视。”今后,要以此提醒自己。

      你不屑于从事小学教育,只因你不懂。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屑,只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