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维尼老师的《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受益匪浅,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育儿书中写的最接地气,最通俗易懂的。这套书分上下两册,目前我只看了上部,在此摘录了些许金玉良言,觉得篇幅长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加粗字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第一篇 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长
第一面:每个孩子都是上进的,都希望有成就,希望被认可,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动力。有的孩子看起来不思进取,那是因为他被不断打击,又没有能力克服困难。此时如果父母帮助孩子突破困境,那么孩子的上进心会重新显现。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善于利用孩子自身的能量,激发出孩子向善向上、自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潜能,帮助孩子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放手!
第二面:孩子有时需要帮助和管教。
第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把握好尺度(中庸之道)
父母可以坦承自己是孩子某些问题的根源,但也要接纳自己、原谅自己,不必过多自责,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上。
第三,动态调整。
2.心理不健康,什么都是泡影
在学习方面,一开始就严格,部分孩子难以接受。如果想稳健些,可以先宽松,逐渐严格,这样孩子更容易逐步适应,如果一开始就严格要求,部分孩子难以适应,容易发生冲突,父母发火,孩子发脾气,可能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
3.顺应心理的养育模式
先顺应孩子的要求,再和孩子约定、建立规则,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先顺应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再和孩子商量,会更容易沟通;交流时先理解和肯定孩子,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沟通会更顺畅;先接纳、顺应孩子的现状,之后再慢慢想办法解决问题;先注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再提出要求,孩子会更合作……
如果想读懂孩子,就想想你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经常让孩子感受到压抑和痛苦,孩子就难以感觉到这是父母对他的爱;有的父母以为孩子忘得快,即使训斥、打骂,他也好像很快就忘记了,但是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小时候的确会“健忘”,但是到了青春期,积累的不满会爆发,有的孩子则很小就会逆反。
很多父母渴望孩子优秀,尤其是学习优秀,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却忘记了追求优秀的初心是什么,那就是孩子的幸福——当下和将来的幸福。如果不能幸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光鲜,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孩子能够幸福,那么即使他看起来平凡,不也是让人欣慰的吗?
孩子说谎,如果能够理解这往往是由父母造成的,假设孩子说了真话,就会被训斥,那么孩子自然学会说谎,所以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淡定地应对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自然敢说真话了。
分析顺应心理与溺爱的区别。
顺应心理提倡多和孩子商量,多让孩子做决,给孩子适当自由,这与溺爱、包办相反。
顺应心理提倡平等,不把孩子当小皇帝。溺爱怕孩子哭闹。而顺应心理鼓励孩子宣泄情绪,情绪不好的时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不去较真,也不去火上浇油。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逆反,很多方法都是无效的,而关系好了,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人”,能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就容易合作,很多问题也就不那么难解决了。
先理顺关系,再寻求改变。
第二章 认知篇:养育孩子先自己成长
家庭教育,目的自然是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在这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成长。父母良好的心态、情绪、行为、性格会给孩子良好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合理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孩子的成长;适时、恰当的帮助对孩子也是重要的。
孩子为什么会脾气不好?可能因为父母本身就脾气暴躁,朝夕相处,自然会影响孩子;也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压抑过多,管得过多,另外,父母不懂得情绪管理的规律,孩子有了情绪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也是原因。
1.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偶尔发一次火,是正常的、难免的,向孩子道歉,之后好好反省改进就可以了。但是经常发火会伤害孩子,破坏亲子关系。
用认知疗法来调节情绪
原理: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所以,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就可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放下过度的执着,学会接纳孩子;学会三种思维(坏事变好事,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父母和孩子会更容易淡定。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影响,如认为不按时入睡后果很严重,孩子见了人不打招呼很不好,不做家务将来怎么办……其实这些事情可能是很正常、没什么的,了解到这一点,就会减少不少焦虑和火气。
首先要改变认知,从而平静下来,静能生慧,再去找原因、想办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少对孩子发火,会改善亲子关系,孩子也更合作,这样把改变认知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火气就会大大减少了。
如果能理解孩子,就会发现所谓的错误可能是正常的,或者是有内在原因,也可能是父母造成的,所以不见得是错,或者可能不是他的错,或者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为什么要发火呢?发火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事情搞得更糟。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孩子,温和地和孩子交流,找原因想办法,去帮助孩子,这样孩子才容易听进去,容易接受。
2.调节心态的三大法宝
“学会三种思维,坦然面对挫折”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三种思维就是:坏事变好事:发现这个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可能会变成好事。很正常,没什么:事情不像想象中那样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顺其自然:虽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只能接受现实,顺其自然。
三种思维有一个顺序,面对挫折,先想想有无可能变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变成好事,自然平静多了;如果变不成好事,再看看这件坏事是否很正常,没什么,不像想象中那样糟糕;如果确实是件较大的坏事,那么就顺其自然,安然面对。
3.学会理解孩子,管教更容易
先理解孩子,顺着孩子,在他情绪平复之后,再试图让他去理解小朋友,这样孩子更能听得进去,也可能不用劝就宽容了。有些父母总是劝孩子:你是哥哥(姐姐),要大度一些,让着弟弟、妹妹。这话固然有道理,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也有自己的权利,总让他让着别人他会感觉委屈的。忍让大度虽然有时是需要的,但适度为之就可以了,孩子有时不肯忍让也是正常的。
很多小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这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家长慢慢渗透和培养时间观念,比如多让孩子看钟表,约定做事情的时间,记录做作业的时间等。有时要让孩子自己体验,如起床后磨蹭,那么不必一直催,只需要适当地提醒几次,让孩子自己体验迟到或者快迟到的感觉,他慢慢会有所反思,可能日后自然会抓紧一些了。
孩子就是这样,他越是没有得到满足,就越想要,想方设法要得到;而得到满足之后,孩子反而没那么渴望,会更懂事。
培养广泛的兴趣,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给予鼓励和肯定,适时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不那么渴望从游戏中寻求这些东西。
小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往往会比较固执,非要按某种方式来(类似于强迫),否则他就会感觉难受,此时先顺应为好。这是孩子的心理规律。
4.学会接纳孩子,改变自然会发生
有些孩子情绪或者脾气有问题,或者性格敏感脆弱,这些都是难以马上解决的。我们需要先接纳,而不是去和孩子对抗,这样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平静。如果不肯接纳,责怪孩子为什么发脾气,为什么这么敏感,一般会使孩子更加崩溃。
5.父母如何平息内心的焦虑
教育不必只争朝夕,可以慢慢来。放下过多的执着,心才能静下来。这样减少了内耗,再和孩子一起去努力,结果可能会更好。
很多人认为生活习惯不好,会影响到将来的优秀和成就。小事不养成好习惯,遇到大事怎么办?如果把一件小事的影响想得那么深远、那么严重,自然会焦虑、纠结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习惯虽然与学习、工作习惯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联系并没有那么大。执着于习惯的培养,却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痛苦、压抑,得到的和失去的,孰轻孰重?
我们努力引导孩子早些开始独立吃饭,但是孩子各不相同,其实,可以顺其自然。两岁半的孩子还需要喂是正常的,四五岁的有时喂喂也无妨,急什么呢?偶尔喂饭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了自然不要你喂了,这与孩子是否优秀关系不是那么大。
有人说,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分床睡开始,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夜里醒来会闹就妥协……这类观念只考虑了独立性,没有考虑安全感和亲子关系。如果孩子主动要求或轻松同意分床睡,那顺水推舟就可以了。但孩子不情愿还非要勉强他单独睡就会损害安全感。孩子各不相同,没有必要在时间和方式上搞一刀切。可以顺其自然地去引导,等孩子不怕黑了,再加上心智发展到有独立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独立了。而充足的安全感会使孩子内心更强大、独立。
第三章 方法篇:养育孩子的好方法
原则一: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原则二:先说好,再说不。原则三:约定、规则的执行要有弹性。最开始孩子会多次要求有弹性,逐渐他接受了规则,就会越来越好地执行规则。
拒绝的方式最好温柔一点,你不好商量,孩子也学会了倔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好商量,孩子会变得好商量,因为商量就可以解决问题,何必倔强呢?
只有两种规则需要严格执行。一是不能伤害自己,危及安全;二是不能伤害、妨害他人,其他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可以有弹性。
如果父母太坚定,孩子只能按照规则来,无奈地服从。这看起来是听话,但对孩子是一种压抑。压抑是心理问题最常见的祸根。
1.这样做,不用说教就能改变孩子
当说教无效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体验结果的方法让孩子主动做出改变。
不过,有些事情是不能体验的。比如,有些行为的结果影响很大,孩子的经验毕竟少,按照他的选择可能走的弯路太大。这就需要在小的事情上多让孩子体验,让他明白原来父母说的是有道理的,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样在重大问题上就可能会听取或信任父母的意见。
2.学会激励,孩子自发变优秀
要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多鼓励,当然鼓励也要实事求是;可以批评,不过态度最好平和些,而且要少批评;惩罚,要慎之又慎。
夸大其词、泛泛的表扬,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应该做好,不能犯错误,不能做得不好,不好就意味着失败,这样心理自然脆弱敏感。
在批评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下孩子:孩子的表现是不是正常的?是否有内在原因,是否孩子更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孩子的问题是不是由于我们的原因而造成的,该被批评的是我们自己?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没有理由去批评孩子了。当然孩子有时是需要被批评的,我们如果能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对事不对人,这样温和地批评、探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能做到先表扬、肯定,再批评、探讨,孩子更乐于接受。
惩罚反而会强化幼儿的行为。对于幼儿,越是惩罚他,他可能越来劲;此时淡化,不去理他,或者平静地和孩子说说,效果更好。
代币法是一种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十岁之前的孩子。通俗地讲,就是用星星等象征物对孩子合理的行为进行肯定,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换取实物奖品。只奖励星星,不罚星星,如果因为孩子的不当表现而罚星星,没几次孩子就不愿意合作了。这种方法,对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有帮助,另外,能够激励孩子,增强信心。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游戏,可以逐渐培养孩子对于上课的兴趣。当他扮演老师的角色时,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于违反纪律的感觉,他对于“学生”不认真听讲现象的纠正,也是在有意无意地强化规则意识。
3.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孩子说一件事情,如果父母愿意倾听,理解和肯定他的合理之处,他说得高兴,自然会愿意和父母交流;相反,如果父母急着去影响孩子,不理会孩子说什么或者急于否定孩子的想法,急于说自己的道理,孩子觉得“堵得慌”,会反感这种单方面的沟通,多次下来,自然不想交流了。
第四章 心理篇:如何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孩子能够淡定地对待批评,并不是让孩子对批评无所谓,而是不要把精力用到沮丧或反驳上,知道被批评很正常,这样容易接受批评,会更好地去改进。理想的状态是赢了很高兴,输了没什么。
1.如何帮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首先要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这样才能接纳,平静对待。要想从根本上使孩子的脾气变好,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并且逐渐地去改变孩子的认知。当孩子发脾气时,先处理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顺应孩子,鼓励宣泄,之后再处理事情。
管理孩子情绪的方法。1.不要用自己的不良情绪去影响孩子。2.碰上事情先理解孩子,和他共情。3.对孩子的情绪、行为,要先理解接纳,再寻求改变。4.气头上不要火上浇油,等冷静下来再讲道理。5.学会放下,不过于执着,孩子就开心了。6.慢慢渗透三种思维。
2.如何改善孩子的性格
性格的改变需要顺势而,就是要顺应孩子的特点和愿望,性格的改变有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必只争朝夕,可以慢慢来,不要去逼迫孩子,不要去勉强改变。
3.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
孩子不和小朋友玩,是因为对交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需要家长的辅助,逐步来克服,这在心理咨询中叫作系统脱敏法。
强迫症有一个要素是“反强迫”,就是一边有着刻板的行为,一边极力想摆脱,为之而痛苦。如果孩子较小的时候出现了仪式化或刻板行为,需要及早引起注意。有些可能会自行消退,但有些会变成强迫行为。如果已经有了这一类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淡化,顺其自然,告诉他想做就做,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会减少压力、焦虑,没有反强迫,有助于强迫行为的消退。
未完待续...期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