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三字经》是我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之一,其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文学、哲学、天文、地理、人伦、忠孝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许多劝学典故,例如:“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讲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个年龄在古代的确不算小,即使是现在也该硕士毕业了,那他为何到如此年纪才努力学习呢?

苏洵少年时家境优越衣食无忧,他不爱伏案学习而是一门心思放在游山玩水上,所以没有像两位哥哥那样求得功名,可他的父亲并未急着逼其苦读仍是“纵而不问”。苏洵天资聪慧,自以为见多识广才高八斗,一直到他20多岁参加乡试落榜,才惭愧地感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于是愤然将所有以前的书稿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决心从头再读《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的文章。经过七八年的潜心学习,苏老泉最终成为了学富五车的大儒,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并培养出苏轼、苏辙两位文坛巨匠。

从苏洵的传奇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寻到子女教育方面的两个亮点,一是他父亲的放而不纵。儿女不爱读书历来是父母的心头之痛,面对儿子的“不思进取”,苏洵父亲的态度确实匪夷所思,但知子莫若父,老人应该是对孩子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懂得强扭的瓜不甜,让孩子在游历中增长见识既是不得已的无可奈何,同时也是实践历练的大胆尝试。苏洵没有让父亲失望,他之所以能在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跟他青年时的云游四方不无关系,丰富的阅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和思路。

第二个启发便是教子方式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肯定是与他们父亲的培养分不开的,苏洵在引导两个儿子学习时可谓是煞费苦心。为了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他故意偷偷躲着看书,好奇心重的苏轼苏辙便趁父亲外出时,赶紧津津有味地翻看厚厚的书籍,慢慢地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苏洵循循善诱的育子之法一定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不强迫而又不是绝对的放任自流,有教无类的传统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延续。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从苏东坡兄弟那样杰出的文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父辈、祖辈在育人方面的辛勤付出,正是两代人的“不教之教”成就了后辈人的辉煌。不急于逼孩子成才,同时又不放任不管,这其中需要拿捏好度,而这个度的卡尺就是爱,父爱如山不是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不是张开护犊的羽翼,而是顺其自然的耐心,而是因势利导的智慧。

27始发愤的苏洵,没有愧对于父辈,更没有失职于晚辈,他的大气晚成既是激发小生早思的楷模,更应该是大人们培育子女的范本,《三字经》理应被列为成人育儿的必读书籍,而涉及苏洵的章节似乎可以改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虽老,不为迟。尔父母,教以思。

          2020.2.26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不教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