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事件需要的是忘掉,记住才是伤害

女儿上一年级了,那天放学队伍的纪律不好,被老师整体带回操场重新来过。

巧合的是,这时候的女儿尿急了,就举手请假:老师,我想去厕所。

老师正在气头上,哪能允许在这个时候出篓子呢,就一口给回绝了:不行,憋着。

孩子还真能憋,就这么一直憋了得十几分钟。幸好,憋住了,没尿裤子。

回家路上,妈妈就问(其实是想引导孩子):你如果实在憋不住了,自己跑去厕所会怎样?

女儿回答的很干脆:不行,会被老师抓回来的,老师当时那么凶!

妈妈本想继续引导,说身体第一一类的话,可听了女儿的回答,有些拿不定主意了,怕孩子真自己跑了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令妈妈感到不舒服的还有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想着找老师聊聊这事,但也怕哪句话说过了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的建议是,跟谁也不用聊。

因为这就是个偶发事件,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孩子在今后的一生当中很难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尿急,老师还在气头上,请假还不准,自己还没有一跑了之的胆量,这些条件凑一块得多难啊!

但正由于这种事是偶发的,所以给人造成的冲击往往会很大,会让人感觉事情很严重,必须做点什么来应对,否则就会不踏实。但感觉是感觉,感觉在某些时候不一定对,仅凭感觉来应对还可能造成更大的错误。

我一个朋友是老司机了,20多年来开车从没出过事故,可最近却连着撞了两次。虽说都不严重,但给他的感觉是相当不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最近诸事不顺。假设,我这朋友隔三差五的就撞车,这两次事故他还会如此重视吗?肯定不会了。再假设,如果他在今后开车的时候总想着要小心点,别撞了,又会怎么样呢?估计他就没办法开车了。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几乎每天都有小型地震发生,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所以,当发生地震的时候,日本人的慌乱程度远远低于那些偶然感受到地震的人。这种行为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已经见惯不怪了——他们遵循的是规律,而不是感觉。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放下了对感觉的执念。

说完了负面的例子,再说说看起来比较正向的偶发事件对人的影响。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你一定听说过,这个愚蠢的“宋国人”就是被偶发事件带来的好处给击中了——也许在那个年代,一只不劳而获的死去的兔子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吧。正所谓利令智昏,或者是2000年前的知识还不发达,不懂概率也有情可原,那我再跟你说个眼前发生的事。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患者,买彩票成瘾,把亲戚朋友能骗的都骗了,花了多少钱已经无法计数了。买彩票的起源,就是他初中的一次中奖经历,那还是1999年,15岁的他一下中了两万多。从此,他就迷上彩票了,他觉得他不仅运气好,而且有诀窍,一定能再中,一定能发大财。而结果,你已经知道了。中头奖的概率据说比被雷劈了还小,可这人就是不信。

如果你说这也是小概率事件,那我再说个科学研究结论。

我们知道,大部分公司在上市的第一天,收益率通常很高。而不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可以在交易所申请购买即将上市的股票。至于你能不能买到,是抽签决定的,这叫“打新股”,或者叫IPO抽奖。

这个过程很像买彩票。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很幸运地中签后,他的交易行为会发生变化。他会更喜欢彩票型股票。什么是彩票型股票呢?说白了就是那些你认为可能翻倍赚大钱的股票。比如说低价股票,随便一涨就翻倍了。而彩票型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其实很低,因为它的价值被高估了。所以一个人“打新股”中签,进而喜欢上彩票型股票以后,他的长期收益率反而降低了。

你看,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偶发性事件对人的影响就是这么大。

我那朋友后来问我,今后开车是不是需要注意点什么?我说: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撞车的事忘了,以前怎么开现在就怎么开。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发事件需要的是忘掉,记住才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