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济困望烟阁

今天娃的状态有所好转,但我自己又开始头晕,肚子不舒服。刚好姑发了老爸的图片版,就先整理出来,留个底。


2022年6月23号上午,烟阁乡为弘扬扶危济困精神,在原址隆重举行重建"望烟阁"奠基仪式。"望烟阁"原名"环景楼",为北宋时吴氏乡绅所建。

吴炤是北宋淳化年间永新主簿吴皙的次子,今日烟阁水尾吴氏始祖。吴皙,字景直,号五峯,九江德化人。炤公遵父命于北宋初年由县城徒南乡今烟阁乡桂冈埠(地名源自《永新姓氏辑录》),其后徙居桂冈埠边的水尾村。吴炤一日行走乡间,见一农户过午了,还未生火做饭。细问之,方知无米下锅,于是差人给他家送去米粮。为能及时发现断粮户,吴炤便在烟冈的桂冈埠岭上,修建了一座楼阁,名曰"环景楼","每日夕登阁望四野之炊烟,无炊烟处次日即往赈济,一生共计给米二十万石。”(资料源自吴炤后人的家谱)吴炤去世后,烟冈百姓感恩炤翁善行,将"环景楼"改称"望烟阁"。烟冈地名也随之改称"烟阁"。

现在的水尾村居住吴氏、龙氏、李氏等几姓,由江下、嶺上村、岩田、老居、吴家、李家、对门、庙前等数个紧连的村落组成。

炤公徙居烟阁,分上中两院,至六世始分八派。长子愿公为中院,其后代由烟阁迁徒到廉里水尾村,建积庆堂,为廉里派。吴炤次子惠公为上院,其后二十二世主礿公由烟阁社下移居江下,为桂冈派,两派同属水尾村。

水尾江下村吴氏今有108户,458人(含居外户口)。原村址在田垅中及桂冈埠山脚,改革开放后,村民基本都将新居建在桂冈埠山上(烟阁乡政府所在地),逐成街道形。村民集资捐资,集腋成裘,在埠冲口建"烟冈吴氏礼堂",流光溢彩,蔚为壮观。

水尾吴氏文风鼎盛,尤其在十七、十八世期。十七世祖师尹,字莘乐,元至正八年(1348)赐进士,授永丰县丞,以报国不欺自励,政化大行,秩满方去。莘乐翁晚年倘迴山水间,吟诗赋词,诗"劲宕苍楚,十八世祖孟勤,号黄鹤山樵,晚年号山翁、明洪武甲寅授大理学楚府教授,洪武戊辰聘寿昌王教授,翰林修撰,赐封"翰林文宗"。山翁爱书法,善诗文,《永新诗征》称其"诗文清丽":佛刹高开竹树边,老僧于此久栖禅。著有《巨山集》《鹤鸣集》等。明永乐三年卒,大学士国史总裁西昌杨士奇为之撰墓碑铭。

后嗣有恢复高考时"炭棚里走出来的状元",祖孙三代八教师的门第。如今的水尾吴氏更重教,水尾吴氏光大祖风,人文迭起。

桂冈吴氏宗祠,元季葵已毁于袁州贼寇,二十二世主礿翁回迁后的"礿遂堂"也因失修而塌,现存的"桂冈吴氏宗祠"为三十二世祖上祺翁(祠堂碑铭为三十一世绥泰翁)发起,村人齐心协力建造。祠堂规模虽不算大,但合理的结构布局,精湛的工艺造诣,足以体现当时的建筑水平。祠堂中门上方挂"桂冈吴氏宗祠"牌,左右门楣各悬"进士""翰林文宗"匾,上栋正中悬挂"礼讓堂"匾,匾下方有两帧祖宗画像,所有牌匾均为1982年整修宗祠时修复而成。

祠堂有两口大小不同的古铸鐘,是水尾吴氏"礼讓堂"嗣为祈祝"国泰民安、嗣胤丕昌"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冬月铸造,钟面字形为阳文。二十世纪初,曾有贼徒盗,被村民截获得保留。为安全计,现分别固定在上栋上方的吊楼下,斯为该堂之古物。

水尾吴氏,分徒甚广,永新、庐陵、泰和、安福、永宁……均有徒居繁衍。

水尾吴氏历代嗣孙,继礼让谦逊之美德;承勤耕苦读之根本;弘父慈子孝之家风,扬励精图治之精神,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前途无限光明。

水尾村除吴姓外,还生活着龙姓以及李姓等,龙姓居住地有太垣自然村,以及岩田、老居、对门、庙前。李姓居李家村。

龙姓居的太垣自然村,村内原住宅纵

向八排,横向七排,大门朝西,井然有序。伴随发展,村落始向外延伸扩展,形成沿公路发展的格局。

卅二世祖六林公,幼随父由连里"袭庆堂"徙居村南驿道旁的兴祚庙。及壮,娶妻生子,男耕女织,维持生机,为织布用料的苎麻,常奔走于湘攸县,茶陵间。

据传,某夜,公由茶陵归,路经"建口庵"前遇一"叫夜"和尚尾随,至家,和尚曰:"公乃神人也,正气极旺,建口庵前有一跨山鬼,吾几越不逾,公来,鬼即遁也"。并指点"下方太垣发迹好",公甚喜,逐与僧成莫逆。公遵僧嘱率众子在太垣中劈荆斩辣,营造住宅定居。

公为例授大学生,德积福凝,后嗣作"德在养成宽仁宽义而厚,福于积累聚细聚微所至"颂之。

太垣龙姓一族,系龙氏钦派支裔,自清代康熙末年以来,历经三百余年,蕃衍十二代,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仁爱忠信,严教躬行,世世代代自强不息,传承不止。如今全村已达150余户,逾600口人(含居外户),丰衣足食,新房栉比。族人或耕稼养殖,或工商匠作,或悬壶济世,或开馆教学。其中一批佼佼者已成为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或党政官员,也有远涉重洋、奉献世界者。可谓人才济济,事业有成,于国于家,贡献良多。

南乡教育的先驱致远先生,早年毕业于省高等师范学校,受尹赣甫校长聘执教于吉安固仁山师范,1924年左右出任永新县教谕长,自资建大成殿(原永新党校址)作教学楼,兼理道南书院,四教书院教务,"道南有事道南寻,四教有事四教寻"是为先生所传。先生"弟子逾千,贤人过百"……迄今为止,太垣的执教人员不下五十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涵盖全村各户。

太垣的为官者,恪守祖风:"忠贞于国、清明临蒞"、皆有好口碑,有"将平反补发二万余元工资纳作党费"者。

太垣村更有为红色政权捐躯的先烈;把身骨埋在朝鲜疆土的义士;在上甘岭浴血奋战四十九天的志愿军英雄;保国安民,不惜青春,甘洒热血,无怨无悔的近三十名现代军人。

太垣的祖祠"孔经翁祠"(儒行堂),座落在全村纵轴线的终端,祠前三十米开阔坦地,继九级石阶拾级而上,一条三米余宽的石矶主道(现已铺水泥)直通村口。祠堂建筑规模颇为宏大,前后纵连三栋,每栋地平递增五寸,檐高丈八,栋顶九米,宽达十三米余,进深三十六米多,堂内有合抱中柱八对,壁柱十六双,清一色柏木。栋与栋间辟有天井,透光极好,两方"升顶"雕刻相相如生"儒行堂"匾高悬于中堂上方。后栋原为三十二世祖六林公书舍,厅堂上方悬挂"厚德致福"匾,为清代石城教谕外任吴仁祝六林公八十大寿之赠,厅两侧有书斋、卧室,楼上有客房,週廊。中栋两侧门媚筑有扇形字坊"循规""蹈矩"。由"儒行堂"匾载推断,祠堂应在乾隆五十二年前建造。

祖祠以"儒行"命名,柱联:儒首在诗书垂裕后昆开燕翼,行先于孝友克施家政展鸿猷",并以"循规蹈矩"为训诫,足见先祖不仅自身对儒家思想、道德尊崇笃信力行,且谆谆教诲后嗣继承恪守弘扬。务实务勤的风尚从本堂历代嗣孙的业绩中斑斑可见。

祠后巍然耸立一棵大芳樟树(村人称龙树),树围足有六米,此根盘绕,枝繁叶茂,树冠盖天。相传先祖看中这棵树才在树前辟地建祠。前辈曾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攻克永新县城后,时任红军师长的肖克,在树下作工农革命和建立巩固红色政权的报告,并动员青年参军,本村的四位红军指战员和三位老赤卫队员就是这时加入的。1968年一村民在树下堆放烧砖瓦窑的柴茅,不知哪位过路人丢了个烟蒂引发大火,多亏县消防队及时扑救,大树才幸免于难。后经村民培土保根,新农村建设期间又砌石护土,龙树更加枝繁叶荣。

水尾李家村始祖,系洋中村耕读堂长房四分六世孙少川的次子,讳梦彰,名玉屏,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玉屏翁年轻时在水尾廉里社书馆教书,结识江下吴氏桃娘,婚后就在水尾龙家旁立基。至今在水尾李家村繁衍55户,226人。

公元2012年,该村在金宝、维和等人的倡议下,全村每户集资仟余元,重新建起了水尾李氏祖祠(玉屏堂)。

水尾村居民虽多姓,但以邻为友,和睦相谐,共享泰平岁月。

追逐百年梦,振兴古乡村,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村落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扶危济困望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