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揭秘《童年的秘密》: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了他自己的创作者。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

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2010年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就是蒙台梭利本人。
这本书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

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是有点矛盾的,但实际上是充满睿智的。

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够按着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爱护。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发育和成长。

所以,父母、教师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必须努力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并把他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要做到这些,就要时时把成人放到孩子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我们先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看看我们大人是如何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的。

当我们还处于胚胎时期,自身已经像生殖细胞一样,拥有了预定的心理机能,以适应在母亲子宫内的环境;当新生儿从舒适的子宫出来,进入到另一种陌生的新环境时,他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适应,而我们的大人就以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好的方式,用小棉被将小婴儿紧紧地包裹起来。手脚都无法自由活动,换做任何人应该都不会感到舒服,也无法开心起来吧。

我们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该是怜悯,而应该是怀着一种对造神之物的崇敬,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看成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占用欲,以“为他好”的名义,无形中开始对孩子进行各种保护和防备。

当儿童能够自由行走时,儿童与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成人对儿童有一种深深的防御心理,总是担心一些东西被破坏。在父母关爱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之间所发生的这种冲突是在潜意识和隐蔽状态下进行的。

我们大人常常会心安理得地说:“小孩子不要乱跑”,“别碰我们大人的东西”,“别大声嚷嚷”······更有父母认为小孩儿应该多吃多睡,但是也要意识到一个度,不要强迫孩子多睡觉,过多的进食。

儿童开始走路后,像个勇敢无畏的士兵,可父母出于防御心理,老是想用防护设施把他们围起来,比如学步车里。

而且大人们总是潜意识地限制儿童的动手性活动、有目的的活动,还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忽略儿童对成人的爱等等。

孩子们几乎都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重复地做一件事情,可能是反复要求父母读同一本绘本,或者看到父母戴眼镜,总是不停地想要去摘眼镜的动作,如果不被允许,儿童和父母之间就有了冲突,由于孩子不会表达,父母就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听话或者性格太倔强。殊不知,这种粗暴地方式往往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幸运的孩子可以在很好地教育环境中,慢慢消除这种心理上的伤害,蒙台梭利主张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种特征:

一是对环境作用的强调,二是对教师作用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三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这种教育方法将儿童和成人的角色互换,教师始终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不需要刻意地进行教学活动,孩子可以自我学习,并随意地走动和自由选择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在“儿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并总结出了儿童的典型表现和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重复练习,当孩子们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专心投入地一次一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每个人都是绽放的,敞开的,脸上充满了兴奋的感觉,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虽然他们说不清楚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但这其实是一种向内的探索活动,也是大脑在进行重建的过程。

第二是自由选择:在选择教具或玩具时,孩子们只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他们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只有井然有序,适宜的教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专注。

第三是秩序感: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从小他们就喜欢在固定的地方找到自己东西的感觉,或者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出门遛弯。有时候他们的偏执可能会远超大人,这对他们来说,会更有掌控感,不会产生突如其来的恐慌和迷茫。

第四是尊严感:大人常常会忽略儿童的尊严感,这个在农村比较普遍,老人们特别喜欢用粗俗的语言开一些男孩子并不完全理解的玩笑,或者指使男孩子参与到大人的无聊口水战里。受到辱骂、恐吓和嘲笑。我有一位男同学小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导致他长大以后对陌生人特别的没有安全感,处处防备。

成人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急一下,……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我有一个男同学小时候就有过被村里老人捉弄的经历,导致长大后对陌生人极度的没有安全感,处处防备。

所以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坚决的制止。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所有成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应该牢记: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第五是书写与阅读:关于儿童的阅读启蒙,现在的父母是越来越心急,殊不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们对知识也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探索之心。往往从听觉慢慢过渡到视觉,从动态到静态,如果操之过急,过早地对孩子的阅读进行干预,就会扼杀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太过功利性的阅读识字对孩子并没有任何的好处。

因此,现在的亲子阅读都建议从绘本阅读开始,让孩子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家长只是耐心地陪伴,观察孩子在阅读中的细微情绪变化,感受孩子的感受,不评论,不提要求,不擅自做主;而是多倾听,感受和陪伴。
孩子一开始写字都是通过画画来完成的,尊重他的本性,到了想写字的时候,自然就开始愿意学习了。

第六是身体的发展。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去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但无一例外的是,这里的孩子身体都很健康。

现代社会,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状况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也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每天督促孩子多吃菜,多吃鱼肉,多喝牛奶,甚至各种威逼利诱引导孩子多吃,吃好。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孩子普遍肥胖的状况。于是又开始要求孩子大量运动来减肥。让孩子在心理和身体上备受煎熬。

因此,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儿童成长的本能和天性,把儿童当成是独立的,有觉知的个体,懂得换位思考,是家长和老师们需要在教育中坚持的重要原则,教育儿童是一项重大又复杂的大工程,没有任何的捷径,只能靠真正的爱、耐心和坚持来守护孩子脆弱而又纯真的心灵。

书中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更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们用心去实践这一思想,培养出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氏教育揭秘《童年的秘密》:儿童是成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