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断舍离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断舍离》学会断舍离,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在分享这本书之前,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商场做活动,看到打折的东西,总是忍不住要去买买买?拎了一堆便宜东西和赠品,心里乐滋滋的,但后来基本没用过?购物附送的袋子,觉得好看就放在家里,以为能用上,实际上一直堆着吃灰尘?

虽然衣橱被塞得满满的,但总觉得没有拿得出手的衣服,又不舍得把几年前的旧衣服扔掉,毕竟没穿过几次,看起来还挺新的。

以上问题说的是你吗?是的话评论区里打111。其实不止你有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问题,那么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答案很简单,就这三个字“断舍离”。从表面上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法,但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做减法的人生哲学。

大家几乎每天都在收拾东西,所以当看到这样一本教你如何收拾东西的书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这每天都在收拾东西,难道这个还要学吗?当然要学,不仅要学而且你学了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你之前所谓的收拾只不过是整理而已,这整理和收拾完全是两码事。

这本书在教你如何有效地收拾东西的同时,还会让你在这个过程当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并且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变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山下英子,他的职业并不是作家,而是杂物咨询管理师,说了你可能不相信,她是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参透了瑜伽中的人生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从此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后来,她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得到了灵感,提出了任何人都能够亲身实践的整理术,断舍离。她希望人人都能通过“断舍离”,让生活做减法,把不必要的东西都减掉,通过收拾东西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摆脱各种物欲和执念,整理内心的混沌,让生活过得更加舒适自由。

接下来,我会三天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分享《断舍离》的精华内容,帮你找到舍不得扔东西的原因,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助你完成从清理物品到清理灵魂的人生境界。做好断舍离,在获得清爽环境的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好,今天主题的是:什么是断舍离,为什么做不到断舍离?

断舍离虽然看起来只有三个字,但是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山下英子非常清晰的给出了一个定义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仔细的想一下,这三个字其实是三种状态,但它们分大小。什么叫分大小呢?离是最大的,就是说我们的最终目标,而断➕舍=离,就是说断和舍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听起来有点意思吧?那究竟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离真正的断舍离更进一步呢?

先说说大家都特别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很难做到《断舍离》

我在第一次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山下英子学了瑜伽,她就能断舍离,而我现在看完了《断舍离》,却依然做不到呢?这个区别是什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我就在想,有些人真的是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他就能把这些道理践行到生活中去,他认为这叫修行。可是大部分的人是知道了很多的道理,结果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是山下英子真正把断舍离这三个字,变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再是纸上写出来的概念,而是成为了每一天的修行。

整理房间的时候断舍离,吃饭睡觉的时候断舍离,看一本书、交一个朋友的时候,她也在断舍离。这样,她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断舍离的修行,她慢慢地就成为了现在这样一个人。

而我拿自己跟山下英子老师作了一个对比,我就发现,我难以做到断舍离,原因在于我想要的太多。有很多东西的确是看不穿。她在书中也总结了一下,我就感觉立即找到同伴了。可能你跟我一样,你听我分享的时候,也会说我和你是一样的,虽然我们不如山下英子,但总归这么多人都做不到断舍离。可是做不到断舍离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这本书其实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为什么断舍离很难做到?书里面列举了三类人,这三类人都有自己不肯放弃的东西,如果你也属于扔不掉东西的人。不妨对号入座,听听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这样也有助于你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

第一类,是逃避现实的人。这类人一般工作忙碌,很少待在家里,所以没时间收拾,一般来说这类人大多对目前的家庭心存不满,不愿在家里待着,因此,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样就能逃避那些早就存在的家庭问题,而且,家里乱七八糟,他们就更不愿意在家待着。怕麻烦,不想面对烦心事。

第二类,执着于过去的人。哪怕过去的东西再也用不到,比如上学时的书本,笔记本,前任送的礼物等等,都会被这些人当作宝贝一样收起来。他们往往特别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现状过得并不如意。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说明了他们在选择性逃避,其实是不愿意面对现实。

举个例子:在生活中,你一定会遇到这样的人。比如我在电影中看到,有过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个男孩子,他的爸爸妈妈是在特殊背景下结的婚,所以爸爸一直不喜欢妈妈,但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后来爸爸申请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始终不在家,妈妈就保留了爸爸当年的钢琴,每天擦拭上面的尘土。

但这个家里没有人会弹琴,男孩子长大之后很愤怒地说:“这东西太占地方,为什么把它处理掉。”妈妈不肯,说:“万一有一天你爸爸回来了,他想要弹琴呢?”这个男孩就冲出来说:“他永远不会回来的!”那个沉溺在回忆中的妈妈听到后日子一定会好过吗?答案是否定的,她只是不肯面对眼下的现实。那你身上、我身上,会不会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有过这样的经验?是不是都得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断舍离?

第三类,对未来充满了担忧的人。这类人经常觉得焦虑不安,喜欢大量囤积一些生活用品,要是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就会很没有安全感。比如说前段时间,我们这发现几例新冠。有些小区被风控起来,超市就被抢购一空。他们只有囤一大堆东西,以备不时之需才能够安心,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放过期了,他们也还没有用。

不知道直播间里的你们是什么类型的人呢?可以对号入座。打在公屏上,那来说说我自己吧,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执着过去的人,每次收拾东西的时候,什么都不舍得扔,因为每一件物品都是有一段回忆,有的时候在收拾房间的时候,甚至因为看到一张张纸条就开始翻遍所有的信件日记,结果这一上午也没有收拾完一间房间。

所以在读完断舍离这本书之后,我再收拾东西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我是执着过去的人,然后开始有意识的避开我这个类型的人所容易犯下的错误。

那么对照这三类情况,就会发现,所谓的断舍离,绝对不是单纯地做生活空间和居家的清理收纳工作。它再往深里讲一步,是什么?是我们内心的断舍离。由于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放不下、很多的舍不得、很多的执念,所以才会导致这些东西越来越多,塞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可是这些东西都被你看见了吗?都被你用到了吗?都真正是你喜欢并且重视的吗?并不是的,山下英子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断舍离》这本书中最精华的理念:我们要怎么判断这个东西是宝贝还是垃圾?如果是垃圾毫不犹豫清扫出去,如果是宝贝,那也毫不犹豫珍藏起来,但是这个判别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断舍离中收拾是很重要的一环,一说到收拾,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什么?打扫呀,擦呀,洗刷呀等等,认为只要把东西摆放整齐,地面一尘不染,那就是收拾了。在《断舍离》这本书当中,山下英子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收拾。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不是你开心就好,而是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跟这件物品关系的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通俗来说就是你在收拾的过程当中要考虑眼前的这个东西,现在跟我有关系吗?也就是当下视角。

如果没有,那你就果断扔掉,如果有的话就可以留下来。现在大家想想看,之前在收拾房间的时候,会想到当下的自己跟物品的关系吗?

相反,考虑的都是这万一以后我用得着呢,于是你所有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收拾了半天发现,除了把东西给规整了一遍之外,家里还是满满当当,这哪儿是收拾呢?只不过是把东西换个地方存放而已。其实真正的《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它的本质是让你学会做出选择,明白自己要和哪些物件做伴。

就是说如果在收拾的过程当中,你考虑时间和关系这两个维度后做出取舍,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的物品通通抛弃,那你周围的东西都是你现在真正需要,并感到舒服合适的东西了。你也就没有必要去收拾了,对吧?

那对收拾这两个字理解有偏差的人,一听到收拾这俩字儿,心情瞬间就不好了,因为总觉得收拾房间打扫卫生。这些都是一些脏活累活,那些乱七八糟,用不着的东西,就像是敌人一样总会让人心情杂乱。

但如果你真正舍弃了无用的东西之后,周围都是对你有用的东西,他们就像是你的战友,那收拾起来还会不爽吗?

听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断舍离和一般的整理收纳术也没啥两样,最终目的都是把房间收拾干净。那你可就错了,《断舍离》的目的并不强求大家把房间弄得一尘不染,而是让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了解并且喜欢上真正的自己,而后实现自我的肯定。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人,是你自己,它所考虑的时间点不是过去和未来,而是当下。你一定想不到收拾房间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里面居然还有这么多奥妙吧?

主角不是物,而是人,这个该怎么理解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收拾房间的时候考虑一件物品该不该扔掉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你想的是这个东西还挺新的,扔了有点可惜呀,那你就是把这个物当成了主角,如果你想的是这个东西,你现在对我有用吗?这样的话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这两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后果天壤之别。

如果以物为主角,大部分的无用之物都会舍不得扔掉,但是以自己为主角,考虑的是:我现在需要他吗?他对我有用吗?通过这种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进而做出取舍。

举个例子,假设说有人送了你一个东西,他说这个东西很贵,值1000块钱,你每次想扔它的时候,都想这扔了就等于扔了掉1000块,可是你喜欢他吗?你不喜欢他,那么这个东西叫做物比人重要,那怎么办呢?他对于你来说就是垃圾,虽然可能是别人的宝贝,所以这个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当一切以我为轴心的时候,你才能弄清楚在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真正想要的。

如果能把所有以物品为主体的视角全部转换成以我这个人为核心的视角,那么你就离断舍离又近了一步,这也是断舍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金句:

用当下的视角审视人与物的关系,只选择当下最适合我们,最能让我们开心的东西,其他那些呢?当然都不重要了。

说到这里,有没有想过这是一个“万能”句式但没有人一下子就能学会,我们需要反复地练习。

好,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有收获吗?可以在公屏上打出来,来做个总结,什么是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为什么断舍离很难做到?书里面列举了三类人,一是逃避现实的人,二执着于过去的人,三是对未来充满了担忧的人。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跟这件物品关系的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断舍离的主角是人自己而不是物品,断舍离就是让你在“断”和“舍”的重复交替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轻松舒适的状态。

以上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大家可以试着用学到的方法把断舍离践行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