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鲁国大道宽阔,文姜由此嫁人。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经此嫁郎。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
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娶妻该当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宗庙,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应当如何?没有利斧不行。娶妻应当怎样,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缘已结,为何由她恣纵?
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
崔崔:山势高峻状。
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止:语气词,无义。
怀:怀念。一说来。
屦(jù 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緌(ruí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从:相从。
蓺(yì 异):即“艺”,种植。
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取:通“娶”。告:一说告于祖庙。
鞫(jú 菊):穷,放任无束。
析薪:砍柴。匪:通“非”。
克:能、成功。
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在诗经中难得地看到如此一致的解释,本篇所记述的是鲁桓公妻文姜与其同父异母的兄弟齐襄公乱伦之事。
南山,即南山。这里可以解为齐国的南山。以南山为题,自有深意。文中有句,南山崔崔。也就是说南山之高大雄壮,是正面的意思,而五常中南为礼,以南山为题意为守礼。而诗文中所述尽为不守礼,所以是刺不守礼,以南山为题自身就有讽刺意味。
诗分四章,两两重章,前两章节为回忆,或者说是讲事实,后两章为说礼,说父母之命,说媒妁之言。各有其意,也各有深意,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意思吧。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以南山及雄狐起兴,表示出高远大气的气势,可是狐在中国古代应为邪,所以,在开篇就埋下了全篇的伏笔。绥绥,这里解为行走的样子,也有解为寻求异性的样子,有人解为以雄狐喻齐襄公,思于文姜的样子。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齐子,这里指文姜,在古代,不是男人才称为子,子是人之美的象征,此美为广意之美,有容貌,才华,德行,等等。传说文姜首先是一位美女,其次是一位才女,如果没有记载其乱伦之事,当是一个杰出的女性,当然,即使有乱伦之事,以其在鲁国之地位以及后来之功绩,也不失为一位人杰。由归,这里指从这里出嫁。鲁之道,坦荡,齐之女,在这里出嫁。而鲁之道也不仅仅是指大道,这里可能也有鲁桓公娶文姜时的郑重,所执之礼周到,更是鲁国对与齐交好之郑重。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这里就是在指责了。即然已经嫁给鲁桓公了,为何又要去与齐襄公有私呢?或者说是怀念齐襄公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屦,鞋子。葛屦,就是有葛布做的鞋子。五两,不是指五又,五通伍,是一双。冠緌,是帽子两侧的带子。鞋子与帽带,这本是不同的两物,为何在些处同时出现。首先,它们都是成又成对出现的,这里喻夫妻。还有一个深意,葛屦为贱物,冠緌为贵。所以还有一种解法为贱物怎么可配贵气。也就是说文姜之德不配位,不配有鲁国夫人之位的意思。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与上文同,庸即是结婚了的意思。都是在反复强调文姜即已成为鲁桓公夫人,就应该守本份,守其德,为何又不守德而与齐襄公私通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大麻如何种,应该先去耕地,然后种苗,后压土等一系列过程,才能让大麻成长后收获。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鞠,放任。这里就是在讲父母之命。而即然已经告过父母或者是列祖列宗。那么为什么又放任文姜如此而不管。这里是在指责鲁桓公不知管教文姜。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砍材应该如何砍,必须用斧子,不用斧而用手去折,不但慢,而且会伤已。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极,至,这里是指放纵无禁之意。这里说的是媒妁之言,与上一章节一样,同样是指责鲁桓公不知管教。
全文明确地讲了文姜如何做的,鲁桓公又是如何做的。诗序说:《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与文之大意相近,不再作解释。
讲一讲鲁桓公: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要去齐国,夫人文姜要求同行,鲁桓公只得答应,文姜和齐襄公趁机相会。后来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便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宴款待桓公,趁机将桓公灌醉,然后让公子彭生在驾车送桓公回国的路上扼死了桓公。
后续故事如后续诗经文中有提及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