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语诗律学》(20):古体诗不入律

本文为《汉语诗律学》系列学习笔记。

这套书分上下册,我现在已经进入第一册的最后部分,内容和古体诗的平仄有关。每次搬运工式的分享都是我自己学习的过程。期待对诗词感兴趣,并且愿意系统学习的友友来围观我的这个专集,我们一起努力吧。


今天继续分享古体诗的平仄规律。

先回答昨天那篇里给大家提出的思考题。

昨天在文中提到,古体诗的常轨为下面这四种形式:

平脚1.平平平 2.平仄平;
仄脚1.仄平仄 2.仄仄仄

那么,这四种形式,无论每一句中最前面的两个字(五言)或四个字(七言)是什么声调,都不会变为律句。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仔细看看这四种形式,平脚句腹节下字(倒数第三字)也平;仄脚句,腹节下字也仄。

而律句四式:

平脚:A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
仄脚:a仄仄平平仄 b平平平仄仄

律句中平脚句,腹节下字为仄;仄脚句,腹节下字为平。所以无论每一句中最前面的两个字(五言)或四个字(七言)是什么声调,古体诗都不会变为律句。



平脚的句子,有所谓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基本知识,因为古风里的句子三平调最多,尤其是平韵诗里。

不过,关于三平调,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就以下三字“平平平”为三平调,因为连用三个平声; 第二种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和“平平平仄平”为三平调,因为它们的第三字都是平声。

事实上,“平平平”比“平仄平”更为常用。许多平韵古风竟有一大半的对句是用三平调的,例如: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王维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
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
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洲。
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

甚至有一篇完全用三平调的,例如:

周先生 元稹

寥寥空山岑,冷冷风松林。
流月垂鳞光,悬泉扬高音。
希夷周先生,烧香调琴心。
神力盈三千,谁能还黄金?

这虽未免“过火”,但是由此可见三平调在古风里是怎样的占优势了。



另外,如果下三字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只消在头节下字(五言第二字)用一个和腹节下字(五言第四字)相同的平仄,像《去者日以疏》那样,仍旧可以避免律句,因为律句头节下字和腹节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大家可以再仔细看看。律诗平脚:A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律诗仄脚:a仄仄平平仄 b平平平仄仄)。当然,七古会更复杂些。

在五古里,“仄仄平平仄”一个形式被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认为正调。他的意思是这种形式虽和律句一样,然而古风里非但不避免它,而且还常用它。

若从唐人古风里观察,确也有这种事实。但是,唐人受了律诗的影响,本来就常在古风中杂以律句(例如王维); “仄仄平平仄”的句子在五古中虽较为常见,也只能说是唐人比较喜欢把这种律句放进古风里,不能因此就说它不是律句。

所以依照张庭诗《五古平仄略》,仍把它认为律句(张氏称为“谐句”或“”和婉之句”)。

(友友们有没有看得头大?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汉语诗律学》(20):古体诗不入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