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垒磊:为什么不能100%舍身来帮助亲人?


蔡叔好,我的弟弟7年前借了县城里当地一霸的高利贷,父母为还债已经倾家荡产,而且还了100多万之后发现,还有没还完的,后来就不再替他还了。

我是姐姐,普通工薪阶层,当时已成家,就把之前父母给的连同自己手里的一共十几万给父母作为支持。

弟弟是88年生人,从那之后就离开家,一直在省会城市周边打工,但始终没往家里寄一分钱,反而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经常找家里人,甚至找能联系到的各个亲戚借钱。

近两年,家里跟他基本断绝了经济联系,但是父亲心软,有时候还是会给他一点钱。这几天,他又到处打电话,想借钱。我始终没回复,也没接电话。父亲也选择关机。

我知道,他是成人,应该自己负责。但他每次没有一句实话,每次借钱,都说得很严重,说要死了,或者要被别人打之类的。出去这几年始终不思悔改,一直在夜总会酒吧之类的地方工作。我想帮他,但有心无力,目前只能避免他影响到我自己的生活。父亲因为他的事,在家时都不愿出门见人,这两年才好些了。

他对于我们一家来说,在心里都是一个沉重的结。我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面对,目前只能选择回避。多谢!


你好,我很理解你的处境。

你遇到的家庭遭遇虽然属于少数,但关于“该付出多少比例的自我给亲人”其实是个共性问题。

其实你的“自我”内心不想帮弟弟还,之所以矛盾,是出于两个原因:

1.他是亲人,我希望他好;

2.不帮亲人可能会在道德上受到指责,无论是被自己还是被他人指责。

从你们的心路历程和行为表现来看,这两点带来的还钱动力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人是权衡动物,这两点带来的动力和你对自己利益的“剥削”其实就放在天平的两端,当剥削过度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值当”的想法,“久病床前无孝子”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中国人喜欢把家人之间的关系揉在一起,这是特殊文化的产物——我们的小农经济持续时间特别长,在小农经济里,家族抱团是成功的核心,所以面对亲人要付出所有,这样的团体才能更好地存活。

可事实上,你是你,他是他,你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个体,在陌生人合作甚至比家人更多的今天,你应该明白你们之间除了血缘和有共同的一段成长经历以外,什么都不是,后者你跟同事、同学、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而前者是一个被人为赋予了情感关系的关系(详见《认知突围》书中关于血缘的描述)。

有人说,家人就是要互相体谅,互相帮衬,互相付出所有。

我有个最简单的问题:你的弟弟在借钱的时候、问你和你父亲要钱的时候、决定努不努力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当你们是家人?有没有想过给家人帮助或至少不给家人带来麻烦?

如果他把你们的需求放在后面,先满足自己“懒”、“赌”、“玩”之类的需求,同样是家人,为什么你就必须把他的需求放在你自己的之前?好好想想。

互相体谅说的是互相,没有互相,这种鸡汤就不合逻辑。

你说了,你知道成年人应该为自己负责,但你还是想“帮他负责”对不对?

帮人负责分为两种情况:

1.帮助他达到更容易为自己负责的状态;

2.帮助他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

前者指的是帮助他建立对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他扩展能力圈,让他有能力有意愿撑起自己的人生;而你指的帮他负责,通常是后者。

如果是后者,抛开能力不谈,你帮得越多,他为自己负责的意愿当然就越少——每次惊险都能平稳过关,这种惊险在他眼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险,他就会越来越以自己的其他意愿为先。

帮助亲人不是要把命给出去,有一些行为在小说和影视剧里的确很令人心潮澎拜,尽管有些惋惜,却也挡不住为那些闪光的人性感到震撼。

但如果你足够理性,你就明白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你还有其他亲人,而你只有一条命。

你给出去任何东西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无法把东西给到其他亲人,所以如果你注定是一个会为了亲人不顾一切甚至倾家荡产的人,那么你对A亲人的任何物质付出都是以B亲人得不到为代价,你自己权衡一下,你愿意把东西给谁。

我们说的帮助亲人,其实是在东西可再生或者部分可再生的前提下进行帮助,例如我有100万,明年还能挣100万,这时候亲人要100万救命钱,我给,那是因为我明年还是有同等能力照顾其他亲人,否则就得掂量一下。

这个事情你已经在做了,因为天平早已倾斜,现在只是常常过不去自己心里这一关,希望我能帮你去除心魔。

祝好。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垒磊:为什么不能100%舍身来帮助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