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中诗网“群牛图”之二:诗痴吴一》

 对于文学技术流一类,我有时候是矛盾的。比如我写小说,偏重于技术很多年,最后写成了迷宫与天书一类,没有了一个读者,直到走入了不能自拔的死胡同里,说是走火入魔也一点不为过。可是,对于诗歌,多少年来,我忽视技术,甚至连写的兴趣也没有。偶尔,写一两首,多数还是以爆发式的直抒胸臆为主,这种状态直到去年,来到了中诗网才稍有改变。
 在中诗网这大半年时间里,最给我触动的诗人之一里面就有吴一先生。
 在我眼里,吴一先生是典型的技术派,也是一位无容置疑的现代派技术大师。

 新诗技术派,我以前也略有关注,比如学院派代表,声名赫赫的臧棣先生,二十年前就有所耳闻,但是,我不屑一顾。今天特地,我又翻看了他几首诗,结果还是没有多大感觉,或者说也以为不过如此,亦即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类。
 但是,对于吴一先生,一开始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且看——

《大雪已至》
文//吴一

天地不仁
求助上苍的信号
微弱。不再霸屏的
剧中人,你要以怎样的法规
排除人间的电路故障

再现我
不做刍狗。撕碎苍白的祷告
与荒原谈一幕
没有祝福的恋爱
让每一株流血的寒梅
像怀抱火焰的行者
依次出场

又:《芳草之眼》

荡尽母亲
眼眸的云翳
她极目在田边
只需二条蜿蜒的小路
就可以对接一堤晓风中的宋词
一片夕光里金色的果园
诗画着我心中的万里河山

2018,,12,14草。

这样的诗歌,有架构,宏大,凝练,意蕴深厚而又具备画面感。瞬间,抓住了我的心。能说是简单的技术流一类吗?
现在,中国诗坛名家里面,所谓的技术流,也多数都偏于理性与西化,说难听点,就是拾人牙慧,学的西方人的皮毛而已。但是,吴一先生不同,他的技术流完全是民族的,是本土化,是真正的独创。与其它名家大不一样。

织布机一样地缜密,多层次意象的叠加,开阔,画面感与理性思维并发——这便是我对吴一先生诗歌的整体印象。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关于诗歌的画面感,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西方人永远无法企及的我们的民族精粹。现在,文学与诗坛,多数人舍本逐末,不亦悲乎。
下面,再试举一例——

《一个人的气候 》(同题诗)

之一

分布在红围巾上
的寒带,也有暖风
揪住我的耳朵,向季节的深处
灌注杜鹃鸟的独白

不怕洋流反馈到睫毛的周围
还有冷雨,先是挑剔一沓花浪
才汇总几枚椰子的语录
把我生涩的眼睑装订成册

几度回首
小于心,大于头颅的冰原
一丝一毫镌刻的都是跫音:像羚羊
更胜雪豹,追踪我的山高水长

之二

亚马逊流域的蝴蝶
北冰洋里的暖流,银河从宇宙
以及,倒挂的磨盘上流过
都与我没有关系

我只是黄河边上的一颗顽石
被人打造成了镇墓兽
最先,我走入了秦王朝的墓穴
又走出。然后,到达汉唐
再到元明清。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墓穴
光明与黑暗,时隐时现

但是,任由时光剥落
季节变换,我布满苔藓的皮囊
和铁石胸膛,从无改变

2019.3.16。

以上,前者是吴一先生所作,后者为本人对垒之为。据吴一先生讲,他也是看好我的同题诗的。我认为,吴先生诗作细腻,严谨,缜密,尤其最后一句“镌刻的都是跫音:像羚羊/更胜雪豹,追踪我的山高水长”更是意味无穷。至于我的对垒之作也不弱,在意蕴上或者还略胜一筹,整体说,两者各有千秋,算是难分仲伯吧。
这样,并非为了炫耀什么,无非说明我与吴一还是有一定共识,也是有过交集,具有一定缘分的。

总之,在中诗网,我从吴一先生诗作里学到并领会到了一些东西。似乎,吴一先生也特别地“好为人师”,总是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回帖,批评,并直言以教。有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这里我看到的是一种久违了的士族气息,尤其难能可贵。作为一位在当代中国诗坛技术一流的大师。吴一先生常驻于此,是中诗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是值得我们所有中诗人引以为自豪的。故,将吴一先生列为拙作“中诗牛人系列”里面的一位,理所当然。

         2019.5.12。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评论:《中诗网“群牛图”之二:诗痴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