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怕失控,就有多少反抗在等待

早教中心,今天领着女儿上运动课。教室里一共四个小朋友,年龄都在两岁多,大家围坐成圈,准备开始。

课程一开始,老师开始唱欢迎歌,手举起来,手放下,手敲地板,跟小朋友打招呼。

欢迎曲本是放松的开始,岂料一进入集体活动,家长们的焦虑立刻开始启动。

一个小男孩的外婆,立刻开启指挥模式:“快举手,快放下,敲地板,注意力集中点………………”。

着急的时候,抓起宝宝的手代劳,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才算听话。

另两位妈妈,双眼紧紧盯着孩子,眼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生怕孩子“走神”,不好好“听课”。

整个的课程中,三个孩子不停的乱跑乱跳,在捡圈圈环节,被外婆“认真教育”的男孩子,每次都要把圈圈套满双臂,大喊“你们都不能动,这是我的,我能套的最多”。

我的圈圈,别人不能动

“好好听课,做好了”;

“你再跑就把你撵出去了,就不能进来了”;

“快到彩虹伞下面来,否则就不给你盖小红花了”。

………………………………

整节课,压抑,窒息,命令的声音,亲自指导的动作,压低声音的威胁,不绝于耳的道理,让我忍不住要深呼吸。

并非要评判父母,因为我也曾经这样做过,儿子长大的历程中,自以为做了父母,就懂得最多,需要教育孩子,需要指导他的各种行为,以使他少走弯路,走“正确的道路”。

每顿饭吃多少,何时吃,营养比例如何,作业何时完成,书要如何阅读,运动必不可少,见人必须有礼貌,电视一天限量几何,零食千万不能多吃。

慢慢的,儿子开始有些小叛逆,这经常被认为是“不听话”。

殊不知,指导的越多,孩子失去的是宝贵的体验。他们需要亲自体验,尝试,犯错,休整,慢慢的寻找自己的节奏。他们生来没有自我,需要合适的环境来唤醒他们内在的精神胚胎。

而所有经验的建立,没有一样离得开自己的参与。

一个肉体只能承载一个灵魂,如果家长自以为是的过多参与,其实是不肯放下自己的什么都懂的自恋,认为只有自己的指导,孩子才能成长为人。

这并非说要放弃父母的职责,而是适当的后退,不把自己的精神需要,寄生在孩子的身上。

有多少越俎代庖,就是多少自以为是的控制,青春期的反抗就有多强烈。

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自己,如果不能,至少要跟父母的意见相左,以示主权。


还好,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可以保持觉察,大量的体验学习阅读,让我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我学习放手,学习信任,学习安静不打扰,相信每个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节律。

女儿两岁前上早教也是经常坐不住,并不跟随每一个环节,我也会有一点点小焦虑,是因为养育的环节不当导致她的注意力不集中吗?

翻阅了孙瑞雪李跃儿斯巴克亲密育儿等,我明白每个孩子有她成长的节奏,她的精神胚胎会告诉自己此刻想做什么,内外一致并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时,她就是马不停蹄的发展自己。

而并非按照教育者的意志运转。

我的耐心等待花开,就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她好像忽然懂得了秩序之美,音乐,体育,手工,她都安静的跟随老师,眼神里充满了浓浓的兴趣。她喜欢探索,愿意跟小朋友合作,愿意阅读,愿意回应别人。

这些,我猜,跟我对她的信任不急躁有关,跟全家给她提供了一个自由无干涉的环境有关。这关乎信任,关乎放手,关乎对一个人的尊重。


投入自己的世界

协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多少怕失控,就有多少反抗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