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书评——小视角、大惯性:历史在真实世界的投影(3500字)

1997 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提要:

01.《万》是本什么样的书?

02.《万》讲了什么?

03. 为什么“大机器”刹不住?为什么“大历史”掰不过?

04. 既然都“刹不住、掰不过”那咋办?

05. 《万历十五年》的“现实、现时”价值

——

喜欢《万》的,从第“1”节读。

讨厌《万》的,从第“5”节读。


《万》是本什么样的书?

先回答:什么是历史?

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乔治·柯林伍德(George Collingwood)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W.F.Hegel)《历史哲学》中区分了三种历史,即“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包含两个部分:“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和“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所以:前者永远没有真相,后者永远没有尽头。

——因此:《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著作,实际上,是对“往事”的回眸。

历史学家,毕生所为,就是通过对“历史”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规律,进行探索创造。而黄仁宇先生对于明史的“探索及创造”,毋论可信,但却可读,而且是精彩绝伦的著作!

——

后回答:本书怎么样?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明史研究专著,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

《万历十五年》出版于1982年,英文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全书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同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是作者“大历史观(macro-history)”的最佳范本,1997年5月,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二十年来,方兴未艾。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美籍华人,历史学者。

《万》讲了什么?

简单说,《万》讲了“1位皇帝、5位大臣”及他们背后的“万历朝48年时光”:

朱翊钧,明神宗,这是“敏锐好学、天资卓越”的少年天子翊(yì)字,指敏捷的才思、渊博的知识,万历确实聪慧、剔透。钧(jūn)字,指万钧之重,恐怕也预示了万历沉重的一生。当年明月曾评价万历:“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数无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最终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现实的真正意义,并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牺牲品。”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天才首辅/张居正:强势干预行政的文官集团代表

温和继任/申时行:面临“阴阳调和”两难困境的高级官僚

极端检察官/海瑞:刚直不阿、偏执、执拗,难以实现法治建设。

先锋哲学家/李贽:惑世诬民、另类、超前,视图冲破心灵束缚。

孤独将领/戚继光:法制建设与军事改革的举步维艰

——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夙愿未了,或壮志难酬。最终,没有谁能最终挽回王朝的颓势。

(、豆瓣、知乎,大家写太多,我就少写点。)

那48年呢?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10岁即位,48年在位,万历前十年,支持内阁首辅张居正(1525-1582)主持政局、锐意改革,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继任。申时行(1535-1614)看透人性本质,吸取前任教训,所以:调剂折中,维护平衡,兢兢业业地维持大机器的运转。但他过于聪明、适得其反。帝国:固守礼仪道德、遏制工商发展,民变四起、倭寇横行。戚继光(1528-1588)长于抗倭,虽从未败,也从未胜,因为“倭寇”本就是严苛的商贸管制导致的“官逼民反”,他写成《练兵实纪》、《绩效新书》,也只是战术革新,而不是战略变革。

而“严苛法学家/海瑞(1514-1587)”和“先锋哲学家/李贽(1527-1602)”恐怕更加拿不出真正的治国良策。执政后期,神宗因“道统之困、国本之争”而倦于朝政,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为什么“大机器”刹不住?

为什么“大历史”掰不过?

黄仁宇先生,在《万》的结尾,这么总结的: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似乎,1587年,于帝王将相、名臣宿儒,都无解。既刹不住、也掰不过。

——大家,全部,输给了“大惯性”!

而惯性的根源,在整个官僚集团推崇的“礼仪=行政、道德=法律”造成了弊端:

1.思想上,执政方略不当。

僵化的伦理道德、枯燥的繁文缛节,立为国本,难以动摇,直接导致政治家在思维、行动上都处处受限、受挫,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因此:张居正,大业难成。申时行,妥协求存。戚继光,壮志难酬。海瑞,百无一用。李贽,自相矛盾。过于趋从价值观判断,直接导致文官集团斗争不断,各种利益冲突、层级冲突都假借意识形态的外衣愈演愈烈。儒学的“仁义礼智信”,虽然有教益之利,但却不能教会人独立思考。对于“道德观念”的极致推崇,导致士族阶级处处以道德楷模为效仿对象,使得负责施政的官僚很难自洽,执行的文官阶层苦不堪言,最后:阳奉阴违、金外败中。

2.行动上,执政技术欠缺。

以“道德/道统”取代“法律/技术”,前者抽象、务虚;后者具体、务实。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两者需要兼备,后者更为关键,而在万历朝,始终少条腿,这直接导致“施政方针无法证伪、施政举措无法实施”。效法先祖、先训,以祖宗之法作为治国根本,直接导致国家的保守和退步,使得大陆国家、海洋国家在机动灵活、变革发展、侵略扩张上的思维差异愈加明显,差距拉大。这个思维的真正伤害,并不是日后中华帝国被船坚炮利的列强攻破国门,而是更为本质的,能力低下、功能滞后、施政消极的政府,直接影响了农牧业、工商业的发展,遏制了民商事交易、法律制度的诞生。

因此,这个庞大的帝国,最终却以伦理、礼仪治理,模糊而杂乱,滞后而腐朽。

既然都“刹不住、掰不过”那咋办?

黄仁宇先生的笔触,确实温润动人,读过《万》的人,都无比相信这些人物都在历史上真实地活着。读完,唏嘘不已、百感交集。我的内心,也无比同情书中人物,他们挣扎、犹豫,他们反思、抉择,但都掉进了一个大大的泥淖,被官僚集团钳制、被礼仪道统绑架,以致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挽回帝国衰败的颓势。个人至于历史,真当是渺小!

问题是,既然都“刹不住、掰不过”了,咋办?

——

一个字:变!

如果真要为“朱家王朝”续命,就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更为底层的逻辑,15世纪中叶开始,全世界都在开始发生变革,帝国赖以立国的生产关系已经明显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法满足民众需要,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彻底改变现状,就必须也要打破这种腐朽制度积弊、滞后造成的政治僵局,去改革当时落后的生产关系。

这种变革,既需要:勇气、决心、智慧、耐心,更需要:敏锐察觉、精心设计、科学执行!

(推荐纪录片《大国崛起》,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崛起的过程、规律。)

纪录片《大国崛起》书稿


《万历十五年》的“双现”价值

(所谓“双现”价值,指“现实、现时”价值,即对当下生活、当下时代的意义)

1.关于“底层逻辑”

如何看事务的发展,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都存在底层逻辑。整个底层逻辑的发掘,才能真正帮助你解决问题,它或许是作用机理、影响因素,或许是核心矛盾、关键问题。而且:这个发掘的过程,就是解决的开始。不要用“低品质勤奋”和“非关键贡献”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要拜托路径依赖,去做:有深度的思考、有价值的挑战!

2.“双全”原则:全局、全域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否有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直接决定了你的视角、思维和能力。

3.“双落”原则:落地、落实

我们说落地是开始的能力、落实是结束的能力,前者是行动力,后者是执行力。我们面对日常工作能否做到这两点,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会取得什么样的发展和成就。

4.OKR,如何量化、实现梦想?

参考《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书评——分析OKR与KPI差异 量化梦想、聚焦精力:企业愿景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b89fbb2d6ab

5.1987与1947 ?

(这么写,我会不会被禁号?)

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事件的学科,其本质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传承的,积累和扩展,都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万》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实际上并未见得多大,诸多分析,未必正确。

很多史学家,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指出:

(1)其实明朝“百姓没那么穷,赋税没那么高”,本质是确实没“钱(不发行货币)”

(2)其实明朝“技术没那么差,规则没那么死”,不过是没有说“明(不成文规则)”

甚至,法学出身的我很清楚,明朝有法,只是局限在“刑(不涉及民商)”而已。

所以,《万》的真正价值,是一个机会,看看能否:启发国人,催生思考,当下的中国如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完成几代人、几亿人民族复兴的夙愿。

谨以此文“历史在真实世界的投影”致敬黄仁宇先生,并与历史、明史爱好者共勉。




推荐书目: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

《晚清七十年》作者:唐德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书评——小视角、大惯性:历史在真实世界的投影(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