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这是让温病学大家王孟英耿耿于怀一生的医案:由于患者家属虽然一再向自己请医,却又三番五次停用自己的方子,同时请别的医生来捣乱,乱开药。最终,他的母亲溃烂而死。
清朝温病学大家王孟英,力战瘟疫、霍乱,忙的不可开交。
这一天,一位名叫邵秋子的人来为他母亲请医。他母亲得的是外感病,忽冷忽热。王孟英来后一诊脉,就对邵秋子说:“你母亲的病是痰饮为患,只要把她的痰饮清掉,你母亲就可以恢复健康了。”
王孟英所说的“痰饮”,是一个特殊的中医概念。中医认为,正常人体内体液的分布都是正常的,如果因为气机不畅等原因导致这些体液病理性的储留,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这就叫痰饮。其中粘稠的叫“痰”,清稀的叫“饮”。此时王孟英已经指出了老太太康复的道路,但是这个邵秋子非常有主意,每次一定请两位医生一同出诊。
这时他请来的另一位包医生说话了:“这是个痰饮吗?我怎么没有看出来,这不是痰饮,我告诉你,这个病叫疟疾,这是一个阴虚的症疾。我们应该用滋阴的方法来治疗,要补阴。”
邵秋子不住的点头,只听包医生接着说:“你看你母亲都60多岁了,那么大岁数,老太太病了那么长的时间,前面的医生都没有治好,身体虚了,我们应该滋补一下。”
王孟英一听,心里这个气呀,王孟英是谁呀,那可是治疟疾的高手啊。这个病如果是疟疾,他能不知道吗?而且王孟英人家特别擅长滋阴呀。
但是,还没等王孟英插话呢,这位邵秋子的眼睛就亮了:“对呀,我母亲这么大岁数啦,又病了这么长时间,确实需要滋补。”于是他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道:”王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啦,您可以请回啦,”说完他就把孟英给“请”走啦!
王猛英回到了家,心里这个气呀,但患者用谁的药,人家自己说了算的,他也无权干涉呀。
结果,这老太太服了包医生开的滋阴的药之后,就出现了下列症状:脉伏胸痞,呃忒自汗,渴饮不食,颧赤便泄。脉搏伏进去了,摸不到了,胸口痞闷。非常渴,吃不下东西。大便还溏泄。
那位包某一看吓坏了,这不把人家给治坏了吗,而且他还觉得这个病挺可怕。于是他就对邵秋子说:“这个病这么重,还打嗝还出虚汗,恐怕病人是要不行啦。”他认为病人已经到了病危的程度,于是他又开了一个方子,叫生脉饮,也叫生脉散。
这里面就是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元气,麦冬滋阴,五味子收敛心神。对于危重病人,内气外脱,能补元气又滋阴,收敛涣散的心气。在清朝的宫廷医案里面经常可以看到,每到历代皇帝最后病危了,马上就不行了,御医一诊脉,这人已经脉象涣散了,不怎么好治的时候,御医们就会习惯性地开这个生脉饮。
这个包某此时也是同样的心情,他认为老太太已经不行了,开这个方子就是勉强维持一下吧,然后他就找借口溜走啦。
到了这个时候,这位邵秋子可吓坏了。不过一个忽冷忽热的病,怎么治来治去,就成了病危了呢?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又想起了王孟英。但又觉得不好意思,上次把人家给撵走了,再去请人家还会来吗?
这时,有人就告诉他了,说王孟英这个人不讲这个,他对患者都非常好,不管您怎么得罪他,他却二话不说,还会来。
于是邵秋子又去请王孟英。果然,王孟英二话不说,马上跟着他来给老人治病了。王孟英这次一诊脉,发现情况不妙,于是对邵秋子说:“你母亲的血管都被痰饮给堵上啦,你可千万记住了,不能再服补药了。我要把这个痰饮给它化掉。你能听我的吗?”
邵秋子一听忙说:“好,好,好,我听,我一定听您的。”
于是王孟英开了“小陷胸汤”的方子。这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子。专门化中焦痰热互结之症。然后王孟英又加了竹茹,枇杷叶,杏仁等化痰的药,老太太服下之后,脉搏就开始起来了。几副药下去,也不打嗝了,身体也开始出现了转机,精神头也足了。
但是,此时,这位邵秋子又请来了一位郑医生。
这位郑医生来了一看,说道:“这个病是一个痰饮为患,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我知道,我就是没说。但是你可要仔细想一想,王孟英开的方子那可都是寒凉的药。你母亲这么大年纪了,又病了这么久,这不是要伤老太太的阳气吗?这老太太的阳气要伤了能行吗?所以必须停用寒凉的药,我们要用温热的药把邪气给它透发出去,这样才可以。”
王孟英一听,心里那个气呀,可是还没等他插话呢,这位邵秋子的眼睛又亮了:”对呀,母亲那么大岁数了,又病了那么长时间,身体一定虚呀!你王孟英开的都是什么呀,连竹子上的竹茹你都用上了,都是寒凉的药。我母亲受得了吗?一旦伤了阳气怎么办呢?”他决定不再用寒凉的药了。
于是他又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王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啦,您请回吧。”
王孟英回到家里,气的饭都没吃好。但是,他真的插不上话呀。患者服用谁的药,人家患者自己有决定权呐。
那位郑某给老太太开的都是桂枝、生姜等温热的药,几副药下去,老太太变这样了:唇肿咽疼,不能进饮,舌干短硬,难出语言。嗓子特别疼,嘴唇都肿了,喝不下水,舌头又干又硬,还短啦,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位郑某一看,不好,把人家给治坏了,于是,找个借口也溜啦。
留下邵秋子一个人,可真地害怕了,心想这个病怎么又重了?本来王孟英已经都治的恢复了,怎么办呢?还得去请王孟英啊!
可是,人家王孟英全心全意为他母亲治病,他却一再质疑人家的医术,刚开始有点起色了,你就再找一个医生来捣乱,然后把人家王孟英撵走。回头你母亲不好啦,再来找人家。开什么玩笑啊,这种事无论是谁遇到了都会非常气愤,根本不想再管了。
但是,人家王孟英二话不说,叹了口气,马上又跟着来了。
王孟英诊断后说到:“你母亲的病比他日更重了一些,原来的药的分量已经不够了。”
于是,他又开了一个方子,把竹沥,天竺黄等清热化痰的药都给用上了。
老太太服下六服药之后,吐了很多味道很重的痰。吐完痰之后,老太太的精神头就足啦,能吃饭啦,身体再一次出现了转机。
但是,就在此时,这位很有主见的邵秋子先生又找来了一大帮医生,这些医生来了之后异口同声的说,这药太凉啦,你母亲那么大岁数不行啊,阳气伤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应该用温补的药给你母亲好好的补一补啦。
一时之间,“众楚交咻,狂澜莫障,邪说横行”。王孟英这时候已经真的插不上话啦。
这位邵秋子一听眼睛又亮了:各位说的有道理啊,我母亲那么大岁数了,阳气已经不足了。王孟英那么寒凉的药服下去,受得了吗?不能服,坚决不能服啦。
于是他又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王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请回吧。”
然后邵秋子就听从这些医生的安排,温补、提升各呈所能,服用了很多温补的药。结果这个病从春天一直折腾到夏天,老太太最后成这样了:腭腐龈糜,唇高数寸。上颚全烂了,嘴唇肿的老高。
这个时候,谁都知道这个病已经非常的重了,这些医生一看全都害怕了,本来一个好好的人,只是一点忽冷忽热的病,结果这成这样了。里面全都烂了。
这些医生最后都找个借口,溜啦。
事已至此,邵秋子的心是真凉啦,怎么办呢?这时又想起了王孟英。人家王孟英二话不说,马上赶过来。
一诊脉,然后说道:“我王孟英平生不怕大症,患者再危急的症候,我都会尽力地去治疗,但凡有一线生机,我都会尽力地把这个人给他救回来。可是这个时候,你母亲的病我真的是无从下手啦。”
邵秋子一看也没办法了,他怎么办的呢?找了外科大夫给他母亲的嘴上贴上膏药。最后这位老太太“肿烂日甚而死”。
王孟英听此消息,也是十分的痛心,但也只能顿足长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