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故事——父亲

        这次已经是父亲在今年做得第三次手术了,我的心里好像垫着一块铅,只能用听鬼故事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

        “铃铃铃……”手机响了起来,看到是父亲,我马上接下电话。

        “你在哪里?”父亲问。

        “在家啊。”我回答。

        我在电话里还听到公交车声,不禁问“你不是在医院吗?”

        “我回家拿个快递,在医院躺着太无聊。”爸爸回答并伴随着剧烈的咳嗽。

        我一下就火了,大声的冲着电话那头喊:“你怎么可以这样不听医生话,今天才手术第二天,医生说第三天才能下床。”

        “你别管我,我的事我自己心里有数。”父亲说。

        “我不管你?你这是癌症的开腹手术,不是小手术,你拿份快递不能叫我去拿吗?”说到这里我强忍着眼里的泪水。“好了,你回到家就别动了,我开车来接你回医院。”说完我就挂断了电话。

        父亲自从做了脑动脉瘤的手术后就有些“轻躁狂”的状态,讲话做事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还记得第一次的癌症手术,我们守了一天,直到送进ICU后我才回家睡觉,但刚迈进家门,就接到了医生的电话,说我爸不肯住ICU,在发脾气,让我马上过去。我只得隐忍下愤怒,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往医院。去到医院,对我爸好一顿共情和安抚,他才不闹了。

        当我把这些告诉我的心理咨询师时,我的咨询师问我:“你对父亲除了有愤怒之外,还有什么情感?”

        我想了一会,泪水顺着脸颊慢慢的流下来,“我不想没有爸爸,我不想做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当37岁的我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心里的那个孩子也在挣扎,他虽然对父亲愤怒不已,但对父亲也有着深深的愧疚。

        还记得,在小组中谈到对父母的愤怒的时候,我心里不禁响起了张学友的《如果这都不算爱》:“是否爱就得忍耐不问该不该,都怪我没能耐转身走开,难道牺牲才精彩伤痛才实在,要为你流下泪来才证明是爱。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谢谢你的慷慨,是我自己活该……”

        直到现在,我也还无法和父亲长住在一起,因为只要住在一起三天,肯定忍不住会争吵,所以让我带着这份愤怒与愧疚继续前行,或许哪一天,我会抱抱你,我的老父亲!


心理学小课堂:

        可能我们大多数人对父母都是又爱又恨的吧,只是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份愧疚或恐惧而压抑这份愤怒,心理学上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反向形成,就是说我有一种情感体验,我不喜欢直接表达,非要用相反的方式表达。例如我们对父母很多做法明明是愤怒之极,但我们却表现的孝顺之至。

        感受内心的情绪,并在适当的场合合理的表达出来,这是修习心理学的入门课,因为表达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心理故事——父亲)